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紫微斗数 » 正文

四维卦位(四维卦的五行属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05  来源:恶魔女狱长  作者:恶魔女狱长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四维解易法”指每一个卦辞的解释都要符合四项原则,是杨吉德在易学史上的首创,望专家学者斧正。)2012年在国际易学联合会学

(“四维解易法”指每一个卦辞的解释都要符合四项原则,是杨吉德在易学史上的首创,望专家学者斧正。)

2012年在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研讨会上笔者首次提出解释《周易》的四项原则:一是符合文王写《周易》的时代背景;二是符合筮卦卦象的一贯性规则;三是符合造字法原则;四是要体现出周文王积极的创业思想。每个卦辞(即卦名)必须做到四位一体方可。如果你学习的易学著作不符合这四项原则,就要质疑其正确性了。

第一项原则:《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里面有三重含义:一、商周之间的长消形势;二、文王的处境;三、《周易》写作的动机。

自从成汤灭夏立商,商王朝统治了近六百年,因文明富庶而万民悦服。但自商纣王继位以后,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荒淫无道,视天下百姓为草芥,民众怨声载道,殷商渐露衰败之象。名不见经传的周国坐拥西域,日益强大,引起商王警觉。这年,前来商都朝歌参加朝会的周文王姬昌(时称西伯侯)酒后失言,预测商王朝运数,被商纣王猜疑,遭软禁于羑里(现在的汤阴县)。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周文王作为周国国君,被囚禁起来,成了商纣王控制周国的一张王牌,无疑对周国是一个致命打击。在兴周灭商斗争的关键时刻,周国革命何去何从,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政治路线。作为周国的最高统治者,所有的大政方针都有他来制定,所以,离开了文王,周国群龙无首,进退无措。制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方针政策送回国内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样说就有问题了,在商朝末期,有这么先进的政治水平吗?还真有。你想,周朝八百年国运,前无古例,后无来者,如果没有全面的政治路线为指导,有可能实现吗?西周这么完善的政治体制,是武王、周公能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另一个问题是,周文王如果写兴周灭商的政令,难道不会被商纣王发现吗?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谈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则,不光商纣王发现不了,就是在其后的三千年都没有人能破解。(今后会陆续探讨这些问题。)

文王在《周易》中制定了哪些路线、方针政策呢?就是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周国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去解决;如何一步步强大国力;如何推动商王朝加速灭亡;应当采用哪些不同的战争战略;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如何保证国家稳定发展;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如何保证政权的稳固;怎样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怎样发展国家的基础建设;怎样提高全民素质。这些都是文王在六十四卦中谈到的,如果你不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是不知道这些字的真实内涵的。

学习商周时期的历史,知道文王写《周易》的思想动机,是理解《周易》的前提,也是学习周易的第一步。

而从宋代的朱熹一直到现在的许多学者,认为卦爻辞就是卜筮之辞,是占筮的记录。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时代的高度看问题,一个神神叨叨成天摆弄蓍草的老者,能率领周国臣民“三分天下有其二”吗?“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最简单的道理,战略家和道学家、阴阳先生泾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认为《周易》是讲天人之学,是研究宇宙之学的,这样就把《周易》和《易传》弄混了。其实哲学家或是为统治集团服务,或是游走于广阔的宇宙和灵魂深处,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一个创业之君是哲学家。凡读过几遍《周易》的,谁也不愿承认自己不懂,而宁肯把周文王这个作者或者把文王思想否定掉,这样《周易》就变成自己手里的泥巴,想捏个什么样就能捏成什么样了。

第二项原则:筮卦卦象的一贯性规则

卦象的基本内容有六位、阴阳、上下、内外、动静,是周易卦象的构成要素,一些其它的说法要甄别对待。传统解易系统性的卦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序卦传》所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这种解卦法是根据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而形成的思路,完全掩盖了卦辞思想内涵,是不可取的。

二是用八卦之象解易,主要受象辞的影响。其实象辞如“云雷,屯”、“山下出泉,蒙”等是讲六爻卦的组合,八卦上云下雷,组合为屯卦;八卦上山下水,组合为蒙卦。一个是指明卦的组成;再者指出六爻卦是从八卦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解卦辞的功能。所以用这两种卦象体系解卦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写出一篇篇政治策论,万万不能让商纣王发现,是最简单的道理。大商文化发达,这么多文化大家,怎么写才能不被识破呢?这就合理地推导出一个假设:文王写《周易》的卦象规则与可见的八卦之象、六十四卦的排列之序完全不同,不会被道外之人识破的。

《周易》共三十二组卦,如《乾》卦全阳,《坤》卦与之相反,六爻全阴,《乾》《坤》为一组卦;《屯》卦倒过来变成了《蒙》卦,《屯》《蒙》为一组卦。唐代的孔颖达称之为:“非覆即变”。学易的对六十四卦的前两卦《乾》《坤》和后两卦《既济》《未济》都很感兴趣,排在最前一对卦和最后一对卦肯定有说法,并想象出很多大道理,其实大家想偏了。这两组卦是周易卦象的大宗卦,前面体现的是阴阳之道,后面体现的是六位正反之理,中间的六十卦是这两大卦象的具体体现。

下面从文王写卦爻辞的思路,谈卦象规则。因为这是我的独创,和传统理论没有衔接,所以有些难度,需要读者自己把相同类型的卦找出来,反复体味。

第一步是把六十四卦分门别类。一个是八卦的复卦类;一个是根据阴阳爻数量的不同,分成三个类别;一个是在《既济》《未济》卦(六位全正和六位全反)的基础上因变爻形成的反差而产生意义的卦类。这样六十四卦共分为六个系列:

一、八卦的复卦,两个相同的八卦重叠在一起,共有八个卦。如《乾》卦、《离》卦。

二、一爻五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有六对十二个卦。如《师》《比》,《小畜》《履》卦。

三、相连的二爻和四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六对十二个卦。如《临》《观》,《无妄》《大畜》卦。

四、相连的三爻和三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三对六个卦。如《泰》《否》。

五、《既济》《未济》系列卦(一),《既济》卦和《未济》卦每变一个爻,形成一个指事点,产生一个不同的卦义,如五正一反或一正五反,加上《既济》《未济》共七对十四个卦。如《既济》初爻变为《蹇》卦;《未济》上爻变为《解》卦。

六、《既济》《未济》系列卦(二),其每变相连的二个爻,形成一个卦,共六对十二个卦。如既济卦初爻、二爻变为《井》,未济卦五爻、上爻变为《困》。

这六个卦象系列排好队,数一下,正好是六十四个卦。每个系列按照大体相同的规则去理解,卦象体系就简洁明了了。

第二步,怎么来区别每一个卦的特点呢?必须要找到文王时代的思维特色才能确定,我们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用逻辑学上的“思维结构的定势作用”理论讲,同一时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往往用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造字法是商代末期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东汉许慎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对周易卦象的理解和造字法思维方式大体也是相通的,即趋向于指事和会意。一爻五爻卦的一爻,就是对所在之爻位的指事;既济、未济卦中某一变化之爻所在的爻位,就是所指事的内容。

如一爻五爻系列的《谦》卦,九三独阳,指事三爻位的武力,表示与战争有关。《既济》系列的《屯》卦,五个爻位正,六三独反,也与战争有关。九三威武,有攻敌之象;六三柔弱,要守而勿攻。这就是“指事”思维。

如临卦,二阳爻在四阴之下,取领导莅临百姓之中,这就是“会意”思维。

我们掌握了理解周易卦象的思维方式,再按照这六个系列分别解释,眉目就清晰了。当然要把卦象和卦辞完全融合,还差着一步。比如《临》卦,可以有两个解释方法:一个视角是四个阴爻在上,为小人得势,我们用现代的话就可以编写卦辞,叫“小人猖狂”;一个视角是二个阳爻在下,为阳被阴欺,我们可以写卦辞为“卧薪尝胆”。而为什么周文王在卦辞中写作“临”呢?有什么思维规律呢?而且还写了“元亨利贞”,又表达了哪些重大的主观取向呢?这个问题将在学习周易第四步中论述。

我这个卦象体系是最简单又最完整的,没有零碎,六十四个卦排好队,分好列,谁应该站在哪里看得一清二楚。可能读者会发现我为什么经常举《程传》、《本义》的解易例子进行批判,是因为他们使用的卦象不太复杂,思想水平又高,影响面又大,批判也能说到点子上。其实解易最细致的是明代的来知德,逢字必解,干活认真,很让人佩服。但他发明了一大堆卦象,就像一个拧螺丝的装配工,准备了一套扳手,哪个合适就用哪个,随意性太大,至于螺丝拧上起不起作用,他就不管了,所以没有批评价值。

第三项原则:怎样准确理解卦辞的字义

我这样讲可能大家会奇怪,我读了好几本易学著作,或者我研究了一二十年了,知道古往今来对卦辞的定义,难道不准确吗?对了,问题就在这里,还真不准确。我们都知道《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写的,是识别古文字的最权威字典,他总结的汉字造字法是我们解释《周易》卦辞的最好工具,商朝末期的文字也最适合用造字法理解。当然,《说文解字》不等同于造字法,因为他对个别字的解释也不遵守造字法。如《谦》卦的“谦”,都说是谦虚,就没有一个人能从造字法上解释清楚谦虚是怎么来的。兼是兼并;言是语言。谦就是是主张兼并的思想。你把人家的土地都占有了,怎么能说是“谦虚”呢?

说“谦”是兼并的思想就对了吗,还不准确。解释卦辞(卦名)还有一个字典,就是周易卦象规则;还有一种意念,就是周文王思想。造字法、卦象规则和文王思想结合在一起,才是卦辞的真正意义,三者缺一不可。

这里重点从造字法和卦象规则的关系谈卦辞。我们所学的易学著作,对卦辞的解释基本上偏离了《周易》原著的本义。这样说可能有点骇人听闻,但如果你把造字法和卦象规则这个模子往上一扣,它就现原形了。因为我还没有见过任何一本易学著作能结合造字法和卦象规则解释卦辞。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乾”。乾卦六爻全阳,表明新生力量已经革掉了旧体制的命。阳气上升,应当不断上升。乾《说文》:“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倝的字义是太阳逐渐上升,字中有日,就表示与国家事业有关。乙表示上达。乾就是国家大业不断上升。《说卦传》“乾为天”,“乾健也”。“天”是八卦之象,“健”是个人之状,与“乾”的概念是不同的。

“豫”,《本义》:“豫,和乐也。人心和乐 ,以应其上也。”“和乐”不是字的本义。四爻有祭祀之意,众阴爻围绕着四爻搞祭祀活动。《说文》:“豫,象之大者。”“象”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曰:“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指出“象”是有击刺内容的舞蹈动作,专用于祭祀和大型庆典活动,是文王和武王制定的。大象就是让更多的人参加击刺训练,其实就是一种隐蔽的军事训练。故“和乐”之说与“豫”字的本义是不相符合的。

“睽”,《序卦传》:“乖也。”此解没有领悟到字的实质。卦象上面五个爻皆反位,只有初九位正,文王看到这里就皱眉头了:难道有身份的人都是错的,只有你这低贱无知之人的观点是对的?于是便写了个“睽”字。癸是天干最末一位,对应初九爻,属低贱阶层。目是眼睛看世界。目和癸合起来,就是没有知识的人的世界观。所以爻辞都是反着写的,他自以为自己想的是对的,其实是错的。

“艮”,《序卦传》:“艮者,止也。”这样说也不对。你看卦象,上面形似眼睛,下面两个阴爻,就像小人上面顶着个眼睛。艮的小篆是上边为目,下面为匕,意思是侧着身子看事情,和卦象是一致的。艮的字义就是世界观不正确,有局限。完全可以说,“艮”是文王根据卦象现造的字。你想,这样的字商朝大师们能解得出来吗?

如果你把卦象规则印到脑子里了,再用造字法反复揣摩卦辞,就能走进周文王的心灵深处。中国向来不缺乏聪明人,缺乏的是严格的游戏规则以及遵守这些规则的人。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则,你就会走进三千年前商周之间那个波澜壮阔的大世界,隐约看见那个拨弄战争棋子的政治和文化巨人。

第四项原则:体现出周文王积极的创业思想

前面谈了《周易》写作的时代性、卦象分类法、造字结构法,大体对卦爻辞的产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但对卦辞的真正意义还缺乏一个关键的步骤:卦辞到底反映了周文王的什么思想?有没有理解的固定规则?

在第二篇讲了,《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唐代孔颖达称之:“二二想耦,非覆即变。”至于为什么严格的以对卦的形式排列就没有人深入探讨了。其实六十四卦排列在前多少卦或后多少卦并不重要,重要的的每一对卦之间的次序不能改变。如《屯》《蒙》卦放在《师》《比》卦之后也不影响解卦,但《屯》前《蒙》后、《师》前《比》后是不能更改的。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是卦象规则的核心——主动性法则。你不知道卦象的主动性法则,永远不知道卦辞说的什么意思。

主动性法则分三步理解:

第一步,确定前卦和后卦排列的原则: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学者应该对卦的前后排列提出疑问,《比》卦九五为尊,为什么排在《师》卦的后面?从礼制上讲,这是个大问题。通过这个卦序的排列,说明只有文王能这么做,要是别人敢这么排卦,除非脖子长得比刀硬。

六爻卦由两个八卦组成,有两个视角:内卦和外卦,主敌我;上卦和下卦,主贵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周易的两大主线。之所以把《师》卦排在《比》卦之前,把《谦》卦排在《豫》卦之前,就是缘于民族矛盾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文王作为周国的最高统治者,有这个权限在战争期间如此排卦,如果在大周建立以后,就是文王也不会如此排列的。《剥》卦和《复》卦作为个人性质的贵贱差异,排卦只能以贵贱而论。相连的二爻卦同样如此。

第二步,前卦数量少的为主体,后卦数量多的为主体。就是把阴爻和阳爻分成主体和客体。如《师》卦在前,以数量少的九二为主体,数量多的五个阴爻为客体,是阳爻召集众人,九二主动;《比》卦在后,则以数量多的五个阴爻为主体,数量少的九五为客体,是阴爻主动来比附阳爻,“比”是众阴爻的行为。主体行为主动,客体被动接受。相连的或不相连的二爻卦同样如此,如《屯》卦二阳爻为主体,是卦辞思想的行为者。需要注意的是,确定主体还是客体属于卦象规则,是在写卦辞之前完成的。

但这一规则并不能囊括所有卦,于是文王便把无法体现数量少的为主动爻的卦都放到了《夬》卦之后。《夬》卦及后面的卦不遵守此规则。

第三步,根据六爻卦象体现出来的客观环境,让主体爻有所行动,即周文王为此写的卦辞,从而推理出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即吉、凶、悔、吝、亨等。

如《师》卦,六爻外卦无主,内卦九二雄踞中位,在此客观条件下,以九二爻为代表的我方应该聚集民众,加强军事力量。周文王为此所写的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师”就是主体爻应采取的行动方式:将众人召集在自己的周围。“丈人”是有号召力的人。“贞丈人吉,无咎。”是这种主动行动会产生的结果。

如《遯》卦,六爻卦象二阴爻为主体爻,四阳爻为客体爻。四阳爻势力强盛,二阴爻柔居其下,势单力弱,岌岌可危,二阴爻面前有三条路:一是投降;二是等死;三是逃跑,日后可以卷土重来。周文王为此写的卦辞:“遯亨,小利贞。”遯字的本义是小猪跑。“遯”就是让处于危险状态下的二阴爻主动摆脱困境,当逃则逃,不要坐以待毙。“亨,小利贞。”称赞小者采取的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意思与遯卦卦义基本相同。这就是卦辞所赋予的主动性以及这种主动性所带来的结果。至于传统所解之遯:“阴称小,浸而长,则将消阳。”(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是明显的错解,应当以主动性法则为准。

讲到这里,就涉及到卦名的问题,如上面所讲,“师”、“遯”传统上叫做卦名,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叫它为卦名,这样容易区分六十四卦。但周文王在写卦辞的时候恐怕不是作为卦名来用的,而是带有主动性的中心卦辞,因为它后面往往紧跟着一句断辞,断辞所判断的是在卦象体现出的客观环境下,卦辞主张的这种主动性行为是吉还是凶,是对还是错。如果仅仅用作卦名的话,是不存在吉凶的。所以,我们在称呼某卦时,“师”、“遯”是卦名;但在解卦时,“师”、“遯”只能看作是卦辞的中心词,而不能做卦名用。

“四维解易法”只是用于解释卦辞,卦辞是纲,爻辞是目,所谓“纲举目张”,卦辞解透了,爻辞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故学习《周易》应当先把爻辞放一放,待六十四个卦辞理解明白了,再返回来根据卦辞分析爻辞。

“四维解易法”,其实是站在文王写卦爻辞的角度上产生的四项原则,因为用这四项原则理解卦辞丝丝入扣。就如同四根线交织成一个结,进而编织成一张网,每个结都如此,没有例外。

“四维解易法”是易学史上首次提出,是一个严谨的易学体系,是杨吉德以《易》论易的发现,是运用历史唯物论的研究成果,希望对易学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