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 反 迷 信
还 原 历 史
弘 扬 中 华 文 化
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使得当时的文化得以大发展,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奇人异士更是冒出来了不少,于是各路大佬们各显神通,并因之青史留名。不过笔者的兴趣点这次,又不在他们的事迹上了。
而是少微老师敏锐的发现那个时代冒泡了的术士们,十分热衷于隔空互怼。
而且是真·神仙打架系列,值得拎出来给大家共赏一波。
01阴符经正解之争李筌VS张果老先让我们看看互怼双方的背景身份。首先是攻方——张果老的事迹。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听人报告说张果老没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条山请他。裴晤见张果老齿落发白,很不起眼,有点看不起他。张果老见状,便又来了个气绝身死,吓得裴晤赶紧焚香相求,张果老这才苏醒过来,但仍不肯进宫。唐玄宗闻奏后,认为裴晤办事不中用,又命中书舍人徐峤带玺书相请。
张果老进宫,唐玄宗问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齿发衰朽如此?”张果老回答:“我是齿落发落发稀时得的道,只好这副样子。今陛下见问,不如把齿发尽去了更好。”说罢,把自己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又将牙齿敲掉。唐玄宗忙说:“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会儿,张果老又走了出来,面貌大变,“青鬓皓齿,愈于壮年”,唐玄宗十分惊奇。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丹道家,著有《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记述丹砂的产地、形状、性质都非常详细,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黄三两”制成紫砂,其内容与陈少微《九还金丹妙诀》相类似。我们还能从这则较为冷僻的史料——唐玄宗敕封仙人记中,看到张果的一些风采。唐玄宗敕封仙人记
仙翁张姓果名,邢州广宗人也,隐于襄阳条山,常往来邢洺间。昔人传其乘一白驴,日行千万里,修则叠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纸。乘则以水喷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里许有山,翁常游玩,见内有溜射之水出,又见有云梦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顾井泉益涌,一方永赖,因名井曰“指圣”。一夕曾至赵州过桥,问土人曰:桥可渡否?众人大笑曰:此桥车马犀象走如无物,奚难一驴?翁至桥,桥即动摇,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迹蹄痕犹在。开元二十三年,神益显著,玄宗闻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驰馹迎之,肩舆入宫,果试仙术,殊不能穷,日加礼遇。时有道士叶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对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随南行,果化云而去。遂降旨封其山为仙翁山,建一观为栖霞观,立庙祭祀,至今香火不绝。又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顷,北至圣井,地一十五亩,井东地一十亩,打驴岭地五十亩,东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龙门峡,东北至山,四至为界附焉。道士叶法善门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接下来再让我们看看守方——李筌的背景故事。李筌,号达观子,新旧《唐书》俱不载其身世,大约为唐玄宗(712—763年)时人。按敦煌本《阃外春秋》残卷卷首进书表,末署有“天宝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臣李筌上表”,推知筌在天宝二年(743年)尚为布衣。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提“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后为邓州刺史”,此说与曾储《集仙传》所载之筌“仕至荆南节度副史、仙州刺
史”略有差异。又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谓“筌上元(760—761年)中自表”,故知筌在肃宗年间尚任官职。此后筌之行踪,史载语焉不详,如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筌“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愿意,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也”。李筌之身世,扑朔迷离,在《太乙紫庭秘诀》,王希明还有说,李筌是唐朝开国功将李卫公的重孙,李筌可能出自于兵家世家。
李筌一生著作甚丰,《新唐书·艺文志》录其书目最详,称筌著有《阃外春秋》十卷、《中台志》十卷、《太白阴经》十卷、《青囊括》一卷、注《孙子》二卷、《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六壬大玉账歌》十卷等,《宋史》则提及“李筌《阴符经疏》一卷”。坊间《正统道藏》本录有源于宋本的《黄帝阴符经集注·李筌注》,另录有题“少室山李筌疏”的《黄帝阴符经疏》,为今存《阴符经疏》的最早版本。
李筌在道教史上留名,主要是因为《阴符经》的关系,因为李筌虽然可能不是《阴符经》的作者,但他却是《阴符经》的公开者。
在《黄帝阴符经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他是如何得到《阴符经》的故事,其中的出场人物还有骊山老母。
少室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釆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乎灰灭。筌略抄记,虽诵在口,竟不能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余发倒垂,弊衣扶仗路旁,见遗火烧树,自语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而问之,曰:此是《黄帝阴符》上文,母何得而言?母曰:吾受此符三元六甲周甲子矣。
谨按《太一遁甲经》云:一元六十岁,行一甲子,三元行一百八十岁,三甲子为一周,六周积算一千八十岁。年少从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处。母笑曰:年少颧颊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月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是吾弟子也。然五十六年当有大厄。
因出丹书符,冠杖端,刺筌口,令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乃坐树下,说阴符玄义。言竟诫筌曰:《黄帝阴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参演其三,混而为一。圣贤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学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圣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智人学之得其术,小人学之受其殃,识分不同也。皆内出于天机,外合于人事,若巨海之朝百谷,止水之含万象。其机张,包宇宙,括九夷,不足以为大;其机弥,隐微尘,纳芥子,不足以为小;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学;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是以动植之性、成败之数、死生之理,无非机者。一名《黄帝天机》之书。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风痫、狂诳者,并不得闻。如传同好,必清斋三日,不择卑幼,但有本者为师,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二十纪。《河图》、《洛书》云:黄帝曰:圣人生,天帝赐算三万六千七百二十纪,主一岁,若有过,司命辄夺算,算尽夺纪,纪尽则身死。有功德,司命辄与算,算得与纪,纪得则身不死,长生矣。每年七月七日写一卷,藏诸名山岩石间,得算一千二百本命;日诵七遍,令人多智慧,益心机,去邪魅,销灾害,出三尸,下九虫,所以圣人藏之金匮,不妄传也。母语毕,日已晡矣,曰: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袖中出一瓠,令筌取水。
我们可以看出,这则故事当中美化成分非常之多,而且有着一定的个人崇拜倾向,比如这里通过骊山老母之口吹嘘了一波自己的面相惊奇,是老母的弟子。但是这则故事对于唐朝当时的阴符经传播影响非常大,其中所描述的《黄帝阴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也对后人的阴符经注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然传说对后人的理论学说造成了影响,那么李筌也就自然会被神化。我们在史料中较难见到唐朝当时《阴符经》的风行程度,但从后世历代名人对《阴符经》的重视来看,《阴符经》在唐朝出现的时候,必然在朝野上层知识分子中流行过,也可能受到过唐玄宗的喜爱,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注家纷纷解读经义。而与李筌作为同时代人的张果,也是自然经历过这个潮流。但是张果看李筌就十分不爽了,我们可以推测,他认为李筌是个欺世盗名之徒,凭借一部古道经的注解神化了自身,并且也认为他的注解有误。于是张果老也给当时的皇上(应该是唐玄宗)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黄帝阴符经注》,想要止住李筌所掀起的“注解阴符经”的这股风潮。黄帝阴符经叙知《阴符》自黄帝有之,盖圣人体天用道之机也。《经》曰:得机者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机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厥后伊吕得其末分,犹足以拯生灵,况圣人乎?其文简,其义玄。凡有先圣数家注解,互相隐显。后学难精,虽有所主者,若登天无阶耳。近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徒参人事,殊紊至源。不惭窥管之微,辄呈酌海之见。使小人窃窥,自谓得天机也。悲哉!臣固愚昧,尝谓不然。朝愿闻道,夕死无悔。偶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也。词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编之,附而入注。冀将来之君子,不失道旨。
《黄帝阴符经注》——张果我们翻看这篇文时,要注意这里的“臣”字,显然这本书是张果写给当时的帝王来看的,根据史料来推测,多半是写给唐玄宗的,而当我们看全文时,会发现这篇文的写作,完全是为了怼李筌所写的,文中每注解一处,张果就要把李筌吊起来骂一遍。
在这篇文里,张果指着鼻子的骂李筌,会有16处之多,堪称是老神仙教你如何骂人的标准范本。
李筌以“阴”为“暗”,“符”为“合”,以此文为序首,何昧之至也。
李筌不悟,以黄帝贼少女之命,白日上腾为非也。李筌等以五贼为五味,顺之可以神仙不死。诬道之甚也。李筌为心,神、志,皆忘机也。李筌不知此文意通三盗,别以圣人、愚人为喻,何甚谬也。李斯之谓欤?岂非信道之不笃焉?李筌不知师是众,以为兵师,误也。李筌以天地不仁为大恩,以万物归于天为蠢然。与《阴符》本意殊背。筌以度数为日月,以余分为大小,以神气能生圣功神明,错谬之甚也。筌以项羽昧机,心生于物;以符坚见机,心死于物。殊不知有否臧之用。筌以奢为乐性,以廉为静,殊乖至道之意。筌引《孙子》云:视卒如爱子,可以之俱死。何也?筌不知擒之义,误以禽兽。注解引云玄龟食蛇,黄腰啖虎之类,为是悲哉!筌引《孙子》用兵为生死,丁公、管仲为恩害。异哉!筌不天道,以愚人、圣人、体道愚昧之人而验天道,失之甚也。而我们分析李筌的《阴符经注》和张果的《阴符经注》,会发现两家注解的核心分歧在于——李筌对阴符经的注解会比较偏向兵阴阳和术数,而张果的注解会比较偏向丹道,这种倾向性解读,也就自然源于他俩的个人学习经历了。
至于谁是谁非,咱凡人就不参与他俩的这场神仙打架了。
更有
僧一行VS李淳风
吕才VS唐玄奘
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作者
少微
C.O.A.东方玄学院首席导师
C.O.A.古法奇门导师
观星台的运营人
神秘的“星台君”
独立玄学研究者
工于考证与古法复原
致力于古天文与术数的结合研究
一切学问追本溯源,实事求是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反不求甚解
反主流烂俗商业化玄学
反中二
儒生道士之类的人设都不感冒
师承很多,但不愿说,
只想安静的做个不逾矩的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