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易数》版本拾源
正数术之本,清易占之源,聚大易之才,传薪火之承!
此次《梅花易数》的讲座,是基于《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这本书所做的讲解,我们现今所见的《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这本书是韩国图书馆藏的日本正保二年的刻本,正保元年是公元1645年,这本书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梅花易数》版本中比较早的一个版本。我们这一次对于《梅花易数》的梳理,就是基于这个早期的版本来进行的。
在中国的典籍书目之中,有关《梅花易数》的最早的记录是在《文渊阁书目》之中,在《文渊阁书目》中记录的有康节心易一部一册,先天观梅数一部一册,观梅数一部一册。
文渊阁书目它的起源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明代有两处文渊阁,我们现在能听到 “文渊阁”的名字,往往是因为《《四库全书》》的原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四库全书》》的一个版本,叫《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是清朝时在”文渊阁”中收藏的《《四库全书》》的版本,在经过与其他各地所藏的《《四库全书》》相互校正、汇集,查缺补漏后,最终汇编成的一个完整本。以影印本的形式影印发行的这个流传比较广的版本,就是以“文渊阁本”的《《四库全书》》为基础的。清代修《《四库全书》》共抄写了七部,藏在紫禁城的文渊阁,辽宁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这七部书全部是手抄的。
我们在此前的课程中给大家讲过,中国直到清代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像《四库全书》这种巨大的文化工程,如果雕版的话,时间是会拉的很长,而且花费巨大,对于这类大型丛书而言,抄写副本反而是一个比较实惠的选择,因此,清朝在编辑《《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曾专门招聘抄书人员计两千余人,专门抄写《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一共超写了七部,比《永乐大典》要强的多,因为我们现在知道《永乐大典》一共只有两部,还有一部不知所踪,剩下一部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零星的几本了。
我们现在讲的《文渊阁书目》中藏书的“文渊阁”与清代故宫中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一脉相承,但是明代“文渊阁”共有两处,一处在南京,一处在北京。明朝是先定都在南京,朱元璋定都是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朱棣,燕王扫北把朱允炆逼走之后,决定定都北京,就是迁都到了北京城。将南京的很多图书也带到了北京。南京的“文渊阁”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以后,在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在建都南京之后,派大将军徐达率军攻打元大都,元大都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城。徐达在攻下元大都之后,收集元的图书,运到南京,就放在了南京的“文渊阁”,同时广搜宋、元、辽、金的官方图书。我们知道元代本身它的皇家图书里面就有宋、元、辽,金的图书典籍,元把这几个国家灭掉以后,把皇家的藏书汇集到了元大都。明朝初期,在收集这些皇家所藏典籍的同时,又对散落于民间的“宋、元、辽、金”各朝以及前朝的图书进行收集,收藏在了南京的“文渊阁”之中。
朱棣之前明代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朱元璋曾广求四方的遗书,同时设秘书监,寻求翰林典籍,主管国家的图书馆档案,从此奠定了明代的官方图书,这些官方图书就藏在南京的”文渊阁”。等到明成祖朱棣继位,在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准备迁都北京。这个时候发现当时所收藏的南京“文渊阁”的藏书已经有很多的缺损、重复、错漏等问题,于是又安排官员去各地收集,采购典籍,进一步扩充了南京”文渊阁”的藏书。
朱棣迁都北京,受到了两方面的压力,第一是各级官员不愿意来北京,觉得北京是苦寒之地,不如南京舒服,所以大臣们屡屡上书反对迁都。第二是迁都花费巨大,动用的人力、物力都是天文数字,这也是很多大臣反对迁都的理由,但是对于明成祖朱棣而言的话,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所以他是决意要迁都的,在朱棣的坚持下,经过十几年的勘探,营建,最终建成了北京城。
北京城营建完成,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在迁都的时候,就把当时南京“文渊阁”的藏书又运回了北京,在北京也建了一个“文渊阁”,把当时转移过来的图书进行了审核查验,去伪存真,去除重复,然后入藏北京的“文渊阁”之中,当时主管这个事情的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人物,叫杨士奇。
我们看《明朝那些事儿》也好,看《明史》也好,杨士奇都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历史人物。杨士奇在将南京“文渊阁”的书移送到北京城时,发现这些书并没有完整的书目,于是又上书请求将图书进行编目。在正统六年,也就是1441年,编成了这本书叫《文渊阁书目》。《文渊阁书目》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图书目录,当时为了查找“文渊阁”的图书方便,所以进行了分柜加签,然后把各个书柜的内容进行了编程和汇总,作为一个当时的图书目录。实际上就是一个索引,下面有一个简单的卷、目。
《文渊阁书目》所记录的就是当时这批从南京运到北京的图书,编成的时间是正统六年,也就是1441年。我们现在给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是写于大明景泰五年。在这本书的卷首的“序”里面有这个时间,是大明景泰甲戌年,也就是大明景泰五年,这一年是1454年。1454年的时候,由时任顺天府通州太守夏昂主持校订刊印。顺天府就是北京,北京城当年叫顺天府,通州就是我们现在的通州区,时任顺天府通州太守的夏昂,将这本书校订完成以后,交给了南至屏山后人京兆刘剡,由刘剡作了一个“序”。这个“序”就是我们现在在卷首上看到的《邵康节先生心易梅花数序》。这个“序”在后期的《梅花易数》的其他版本里面就看不到了。
完成于1441年《文渊阁书目》,其中记录的有一卷本的《观梅数》,有一卷本的《先天观梅数》,有一部一册的《观梅数》,还有《康节心易》也是一部一册。古代的图书是分卷的,分卷本都不是太厚,一部一册大致上也就应该在两三卷,就是这么一个册目。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这本书的内容,在《梅花易数》后期的五卷汇编本中大致上占了一卷半的篇幅。所以在篇幅上也是符合当时《文渊阁书目》中所录的一部一册的大致的篇幅。而这本书的编辑完成,距当时的《文渊阁书目》编辑完成,也只有十三年的时间。同时在《文渊阁书目》中,在《观梅数》一部一册之后,还有一部书叫《三要灵篇》一部一册。
在《梅花易数》后期的五卷汇编本中,在《梅花易数》这部分内容之后,紧跟着就是《三要灵应篇》。而且当年五卷本的书里面,是有着四篇“序”的。最前面有一个《梅花易数》的“序”,后面有一个《三要灵应篇》的“序”,紧跟着后面还有一个拆字数的“序”,还有一个是《观梅数诀》的“序”。所以后期的五卷本很明显是由几本书汇编到一起完成的,这个汇编本的形成过程,肯定是先有单行本,然后才有的汇编本,足以可见单卷本的《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这本书是保留了比较原始的《梅花易数》早期版本的一些特色的。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序”,也就是由京兆后人刘剡所书的“序”在后期的五卷版本中不见了,在“五卷汇编本”的卷首就是“宋庆历中,康节邵先生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于《易》”的那一个序,在后面的五卷本里面前边的序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序就变得很珍贵,因为里面有具体的年代,有具体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我们在历史上是可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