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易经基础 » 正文

地理气象现象分类(地理气象小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03  来源:泛黄的咖啡店  作者:泛黄的咖啡店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这一期内容有点深奥了,涉及到各种术数,六壬,奇门,太乙等等,八字啊,还远着呢,但我们也会讲到八字的简单看法。昨天二群不是

这一期内容有点深奥了,涉及到各种术数,六壬,奇门,太乙等等,八字啊,还远着呢,但我们也会讲到八字的简单看法。

昨天二群不是说了一个排盘软件吗?八字的,里面流年断语,大运断语,人生断语都有,比一般的算命先生水平还高一些,而且免费,自己安装了看一看就行了。诚易排盘,这软件设计还可以,闲来无事,还能读书。只是不能保存命例,要保存命例的话软件就要收费了。大部分都没有断语,诚易排盘里面有断语,准不准且不说,主要是有。

昨天和一个学佛的人聊了半天,都在追求心灵的宁静,但对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思考,世间事情的思考上,感觉不足。不能理解,唯思可证道,而进入迷的状态,误迷为醒。

我们开始八月份的线上讲课,主题是: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极其复杂的学问,并不是几期就能讲完的。涉及到各种术数,医理,命理等等,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说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就是指器世界。一切有形的东西,物质,或者佛家说的色界,无却不是空,而是气化的状态。任何一个事物,必然具有气象和物候二面。空的气象,是根本,而物质却只能死等,谓之候。气怎么动,物就被带到怎么动,这是古人的一种思维观。这里面举的例子,烧制陶器。也是古人认为天地如炉,万物是水和土和成泥做成的。是这道理的思维开端。实际上,运气学说主要掌握四大版本的内容,一为天文,二为地理,三为气象,四为物候,就没有了。按内经的说法,就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旁人事。就可以在运气里面出来了。说到气象,我们在前面几期,重点讲了三度,风度,湿度和温度。在有观测者的情况下,出现了六气,也就是风,暑,寒,热,燥,湿。即然三度能够掌握,为什么还要说六气呢。我们先厘清一下,究竟谁是本元的问题。从本元出发,才能更好的思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规的日变化,这是阳,是东西方向的。分别是寅卯辰和申酉戌,寅申是少阳,卯酉是阳明,辰戌是太阳,按内经的标准,他们可以称为一阳,二阳,三阳,寅申是一阳,卯酉是二阳,辰戌是三阳。以后,凡是看内经里面说到几阳,就要知道指的是什么,与阳相同的道理。地球公转形成了阴,南北向,也分为成三阴,亥子丑,巳午未,巳亥是一阴,又叫厥阴,子午是二阴,又叫少阴,丑未是三阴,又叫太阴。如果只是单纯的记载时间和事情,只需要把公转分为365度,一天一度就行了,某年某日就行了,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实际上,公转和自转是不能分割的,总是同时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东西方向,也是有水的,南北方向也是有气的,风和水根本就无法区分,显然,阴阳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工具。内经里面说指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也就是说,阴阳,不需要明确的区分他是什么是什么,而是要用来解释他们造成的现象。那些现象是阳造成的,那些现象是阴造成的,只有回到现象中,才有实际的意义。地球转不转,关系不大,反正会一直那样,但收成好不好,股票亏不亏,身体病不病,这些现象是人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果从现象出发,就会发现,风度,湿度和温度,这需要一个衡量的尺度,也就是需要一个人的视野才能成立。自然界恰恰相反,没有温度,没有湿度,没有风度,有的只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各种现象的变化,是我们从这些现象,提取出来的道理和规律,是我们从这些现象,提取出来的道理和规律。抛开文化,自然所见的现象。有的地方有空气流通好,就是风,有的地方空气不流通,就是暑或者说气,甚至于同样是寒,都有二种情况。有那二种寒的现象,一种是由地心到太空之中,这是越来越冷的,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就下降6度。实际上就是类似于一层一层的同心圆,外面冷,里面热。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分子的密度问题,因为热的本质,是分子的运动,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分子的密度问题,因为热的本质,是分子的运动,只有分子越多的地方,才会越热。到太空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分子越来越少,自然温度也就越来越低,真空之中,就没有热了,无烦天无热天。但是不是分子少的地方都冷,分子多的地方都热呢?不一定,这就有了第二种寒冷,地球的南北二极,非常寒冷。赤道却非常暖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太阳光的直射问题。太阳一年二次直射赤道,有了光热的源头,传递的能量足以让赤道地区变得非常温暖。相反,二极地区,太阳的入射角太偏,无法吸收较多热量,更加上极昼极夜,长时间的黑暗。造成了气温低下,由于温度低,气体不但的压缩在一起,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反而极地的气压是高的,也就是分子的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称为极地高压带。整理一下,就会发现有这样的逻辑关系。分子太过稀少到一定程度,一定不会形成热,但分子密度加大,并不是必然产生热,甚至于可以说,冷是万物的本性,只要不被干扰,万物终将变冷,变寒。分子浓缩形成高压也不会发热。与之相反,要形成热,则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个是分子要足够多,密度足够大。第二个,就是外来光热的强度和角度要合适引导。如果没有外来光热,则事物必然不热甚至于,我们可以拿这样的条件看世间一切事情,那些事情有热度呢?第一是受众比较多的,能让歪瓜裂枣都能说几句的事情,这是基本条件,其次,就是要有人炒作,利用这些人的迷信和自是,炒作概念,事情就必然火爆起来,因此,商家也明白这样的道理,不炒不火,一般也会请明星,领导或者专业的公司关注,引暴一轮行情,但如果分子量不够了,非菜实在太少,则任何的炒作,政策和十二道金牌,也都必然失效,毕竟,分子量太少是不可能形成热的。在冷的过程中,事物不断的凝聚到核心,分子量越来越大,分子密度越来越高,只需要一点火星,常常就不可收拾,寒极就生热了。相反,再高的温度,也是不可能持久的,随着一轮又一轮的高温,气体密度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离卦,分分离去自创业,分子越来越少,密度越来越低。最终就如太空一样,自然冷却,冷到极至,一定会变成热,热到极至,一定会变成冷,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判断这个转折点的根本,就是分子的密度。但寒极化热,还需要一个偶尔事件的引发,热极生寒,却不需要偶尔事件。通过寒热这样的现象,有没有发现其中有地理因素的存在?地球上本来就存在冷的地区和热的地区,他们之间的气体不断的流动,交换,就形成了锋面雨,比如中国,寒冷的气流从西伯利亚吹进来,经过北方向南方侵犯,而暖湿气流生于赤道,经过南方不断的向北方进发,冷的就是坏蛋,热的就是好蛋。这二者形成了中国锋面雨的基本盘。显然,由于自转和公转形成的地理差异。自然界中,有寒有热,二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们人能感知能测量的当下温度。阴是单独的,阳是单独的,但阴不单独存在,阳也不单独存在,二者交织在一起的状态存在。这和自转与公转一样,分别看好象可以,但实际情况又不能分开,称为互根,与寒热一样,燥和湿也是地球本自所有的二种气候。远离海洋的地区,降水量就少,形成干燥的气候,而靠近海洋的地区,则气候湿润,这是本自所有的自然现象。

就象图中这样的分布区域一样,燥也本有,湿也本有,但燥不单独存在,湿不单独存在,自然界以燥湿一体的交织状态存在。以此类推,暖风与冷风其实也一样,山脉纵横交错,有的地方就容易流通,有的地方就不容易流通。

自然本有风和暑,风是存在的,暑是存在的,但风暑是不单独存在的,他们是以相互交织的状态存在。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即有天象的气象问题,还有地理因素,天和地是需要一起考虑的。并不能单独的说天象,或者单独的只说地理。甚至于从交织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地方一个事物,都是六气交织的状态存在。并不存在单独的风,单独的暑,单独的湿,单独的燥,单独的寒,单独的热,这种混合状态,才合符自然现象的本有状态。称名为混沌的气象状态。任何一气的变化,都会造成其他五气的相应变化,他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因此,六气是自然万物的根本,而不是三度。自然万物的气象,就是六气混沌。因缘和合而成。而地理对气象的影响,则不外乎高低上下。说到底,就是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只要不干预,就必然天地越来越分明。正是因为天地交织,影响了六气的升降出入,从而使器世界不断的成,住,坏,空,起为三千大千世界。因此,文化上也就需要跟进。用天时和地理,一起描述事物状态。以时辰为例,比如寅时,寅时就是太阳在寅的方位,这其实是循环互证,那什么是寅的方位呢?那就是寅时太阳所在的方位,这需要我们先知道一样,要么时间,要么空间,我们就能准确的知道另一样,知道当下是寅时了。我们仰天一看太阳,哦,那个方向是寅位。相反知道寅位了,等太阳出现在那儿,我们就能知道,寅时到了。

因此,可以将太阳的循环路线,划分为十二个方位或者十个时辰,卯时卯方太阳在卯,十二时辰,其实就是根据太阳来的。但实际上,如果不凭借钟表,人们能不能准确的知道时间呢?这其实很难,有四个时间点,极为重要。日出,这是可以肯定的,日落这是可以肯定的,日中,这也是可以肯定的,半夜,是不太确定的。因此,在古人眼中的时辰观,往往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日出前就是指的寅,日出时就是指的卯,日出后就是指的辰,只能这样大概判断了。午时呢,也就是上午,中午,下午,上午就是巳时,中午就是午时,下午就是未时。再就是日落了,日落前就是申时,日落时就是酉时,日落后就是黄昏,也就是戌时,辰戌这一条线,就显得非常重要,叫晨昏线,黑白交界的地方,地球上的晨昏线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这肯定不是钟表所能表达的内容,而是气象和物候,真依靠钟表,离开征兆,气象和物候,就没有中国术数了。中国的术数,都需要取象,取兆头,观物候而定。因此,十二时辰,只是理想化的一种望时结果,并不是实际的钟表时间,虽然我们现在能很精确的知道几点几分。但观气,才是根本,学会望气,知道风寒暑湿燥火,才是根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是打雷下雨?是晴空万里?还是天寒地冻?并不是十二个字决定的,而是现象本有。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虽是六月,但当时雪花满天飘,气温很低,这样的婴儿按字头就算不准了,其实就是需要甲,乙而已,甲是厚衣服,乙是薄衣服,得之则贵,失之则贱。有则生,无则败,这就是应象了。唯有现象与文化相互映证,才能真的明了,单纯的文字游戏,永远只是一个概率。六月出生,火旺,需要水,这只是大概率事件,小概率的是,他可能出生的那一天,本就不热。所以,文化是文化,现象是现象,要用现象校正文化,而不能用文化校正现象。不能说你算到我应该死亡,结果我没死亡,你来让我自杀,对吧?得以现象为准则,甚至于可以这样说,十二时辰,都是东汉以后才成为主流文化,漫长的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先秦西汉,中国大地,一直是十六时的计时制度,不说全部是,至少也是主流之一。比如殷商时期,甲骨文就记载了十六时辰,旦——朝(包括大采)——食日——中日——昃——郭分——小食——萌(包括小采)——会(包括)——昏——桃——往——夕——寤——夙。恰恰是这些古文化,里面含有大量的文化之源,比如旦就是早晨。阳旦指的是冬至,阴旦指的夏至,阳旦汤就是桂枝汤,阴旦汤就是黄芩汤。当然,殷商时代的十六时制里面,太阳也是非常重要的观测象法。再往后,到放马滩秦简的日书里面,十六时段也是完整的出现,那这十六时又是什么呢?又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呢?又如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被十二时辰所取代呢?阳旦是冬至阳遁环,阴旦是夏至到冬至的阴遁,六气整不明白,五运也白搭,六气是可以变现的,随时可以用,五运是类似于福德,是长远打算,一般不容易快速变现。但我们扯到地理对六气的影响,就已经在五运的门边了,只有明白六气是离不开地理的,才能最终明了五运才是世界之主,不外乎就是六气的多少而已。我们明天见,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2023-七夕 河东戚盈群整理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