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易经基础 » 正文

山医命相卜出自(山医命相卜是什么意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9  来源:偏执的浪漫  作者:偏执的浪漫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所谓“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网络上称“道家五术”“道教五术”、或“玄学五术”等,然经查阅中华传世相关古籍文献及字

所谓“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网络上称“道家五术”“道教五术”、或“玄学五术”等,然经查阅中华传世相关古籍文献及字典辞书,皆未见有此等之说。实际上,此乃现代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之术语、之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最早的出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台湾张耀文、日本佐藤六龙在日本合著《中国正統五術占い全書》,中文译名《五术占卜全书》。此书五术之序为“命、卜、相、医、山”,谓之“命运学”。该书认为:

所谓“命”,是“理解人类”的术法。为改进某人的命运,须先理解该人的全部,即须先抓住某人的生理和心理,然后使其避开不适宜部分,让其作成最易作部分,这种术法称为“命”。即用出生“年、月、日、时”,以推测、判断出某人的“命”,故亦称推命,如紫微斗数、子平推命和星平会海等方术。

所谓“卜”,是预测和处理事态的术法。有占卜(断易、六壬神课)、选吉(奇门遁甲)和测局(太乙神数)。

所谓“相”,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物体作为对象的术法。有印相(印章)、名相(姓名)、人相(金面、玉掌)、家相(阳宅)、墓相(风水)。

所谓“医”,是现代人所谓的“医学”“医术”,以保护人类身体为主的术法。此“医”指中医,有方剂、针灸、灵治。

所谓“山”(仙道),由修炼肉体和精神,加强心身,向“人类的完成世界”前进的术法。“山”字的由来可能出于古人修行都选择山中宁静地方(金栋按:山者,仙道也,概于山中修行得道成仙之谓)。有养生(食饵、筑基)、玄典(老子、庄子)和修密(拳法、符咒)。

文繁不录,感兴趣者可参看原著。

据上简述,《五术占卜全书》“命运学五术”示意图如下:

命运学五术:命卜相医山

《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之五术,有人认为源于《易经》,并与道家、道教有关,属于玄学五术。实际上,其内容属于《汉志》“数术略”“方技略”之范畴,与“六艺略”之《易经》、“诸子略”之道家,原本不属于一家、不属于一略。

《汉志》“六艺略”之《易经》,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作,圣人之言也,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顺命而行道”“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汉志》“诸子略”之道家,乃史官所记历代君王成败、存亡、祸福之道,即“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汉志》“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即卜巫史官之职责,以占候国运、预测人事之吉凶祸福等。

《汉志》“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四种,“皆生生之具”,即治病愈疾,康复病体,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工具、技术与方法,属生命医学。

后来“数术”与“方技”混淆为一类,谓之“方术”。如范晔《后汉书》有《方术列传》,其中记载汉末神医华佗之医疗事迹。再后来演变为历代《史·志》类相关书籍之“方术部”,如

唐代欧阳询编撰《艺文类聚》卷七五有“方术部”,包括“养生(仙)、卜筮、相、疾、医”等。

宋代李昉等编撰《太平御览》卷七二〇至七三七有“方术部”,包括“养生(仙)、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禁、幻”等。

网传现代中医大师台湾倪海厦先生精通“道家五术”“道教五术”、或“玄学五术”之养生之学、长寿之法、成仙之道等,惜英年早逝而未能悟道善终、至道长寿、得道成仙。可谓讽刺至极!

《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有人认为源于《易经》,并与道家、道教有关,属于玄学五术,浅析如下。

1、说与《易经》有关,应区别对待。

据易学史料,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其性质、内容截然不同,应区别对待。详见第十六篇。

转引自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以《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或“命运学”五术而言,既不是易学两派,亦不是《易传》内容,更不是《易经》内容,当属易学之分支或旁支!

2、说与道家、道教有关,或指道术、道教修炼之方法。

(1)道家之道术

方术,先秦本指道术,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此所指方术,唐·成玄英《疏》认为是“治道艺术,方法甚多”,指某些特定的学问、艺术、技术、方法等。或被认为“道家五术”之源。

秦汉以后,方术则指方士之术,成为一切非理性的神秘之术的总称。

方士,古代对所谓有奇方异术、神仙方术、可通鬼神之人(巫师),或服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人的称呼。起源于战国时代燕齐一带近海地区。而对于精通医术之方士,则谓之方士医(《素问·五藏别论》有之)。

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的人。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等方术上邀统治者的信任。如秦始皇时“入海求仙”的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见李夫人的李少翁,自言能“通神”的栾大;三国曹操时善于“辟谷”的左慈等皆是。在汉代著作中方士同“道士”通用。(《辞海》)

“鼓吹神仙说的叫做方士,想是因为他们懂得神奇的方术,或者收藏着许多药方,所以有了这个称号。”(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据史料,战国秦汉时期燕齐一带多方术之士,因为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皆好之,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而已!战国秦汉时期之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被东汉道教所吸收。此等神仙方士,宣扬长生成仙信仰,把黄帝作为长生成仙(成而登天)的楷模而倍加推崇,俨然奉之为祖师。并提出了主要以寻求仙人和不死之药以及祠灶祭神等多种修炼成仙的方术,其突出特点是倡导化丹砂为黄金的炼丹术。方仙道、黄老道,都是东汉道教之胚胎,尚未正式成为宗教组织,行其术者谓之方士,尚未被称为道士,至两汉之际,方士始被称为道士。方士略懂医药名之方士医,道士兼修医术叫做道士医,因“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故有“道医”之称。

方士一词,《内经》全书共见4次。《素问·五藏别论篇》说:“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王冰注:“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

方士,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说:“方术之士。古代掌握方技、求仙、炼丹、禁祝、祈祷诸术的人。这种职业的出现开始于周,至秦汉渐盛。《素问·至真要大论》:‘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尊《内经》此说,故方士多指方技之士,即医生。”

被奉为神仙道、黄老道之祖师,且能“成而登天”之黄帝,竟然不知道由自己之弟子们创造出来的所谓“方士”医、“道士”医中何是“藏”何是“府”,故问以岐伯以求解。

有人认为,中医(传统医学)起源于道教、道医等,甚至说“道医是中医之正宗”,试问,就连何是“藏”、何是“府”都闹不清的所谓“方士”(道士)医,怎么会成为“中医之正宗”?

(2)道教修炼之方法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其渊源为古代之巫术、秦汉时期方士之神仙方术及黄老学派之新道家思想等。由于道教承袭了神仙方术,讲究服石炼丹,故秦汉之时的方士变成汉末以后的道士(道教教徒),后世有时方士与道士混为一谈。

道教教义认为,人们只要敬奉“道”,按照“道”之启示行事办事,经过一定之修炼,最终便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与天同寿。

道教之修炼方法有诵经念书、佩符念咒、服饵辟谷、内丹外丹、房中合气、养生导引等。对于精通医术之道士,则谓之道士医、道医。故有人认为乃“道教五术”之源。又,与本书相关内容互参。

要之,《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源于历代之方术,或与易学、道家、道教等思想有关。《五术占卜全书》谓之“命运学”,属易学之分支。

3、玄学五术之“医”

——中医不是玄学是医术!

何谓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研究“玄远幽深”学问的哲学思潮,当时亦称“玄远之学”。玄学以崇尚老庄思想,研究“玄远幽深”之学说为特征。当时哲学家凭借“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取《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玄”的概念,以《老》释《易》,阐发玄学思想。玄学家大多是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代表人物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

玄学是魏晋时期之哲学思潮,何来“五术”之称? 或与《辞源》认为玄学乃“道家之学”有关。故有人认为“五术”是中国传统道家(教)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之中国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巫术)系统的最主要分类。从而有人认为“玄学五术”之“医”,指目前中医。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是因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形成和构建,是古代医家、或方士医在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据天人相应观,用取象比类方法,结合哲学思想如气、阴阳五行说等思辨推演、精心设计而来。其理论体系在汉代即已形成、定型,明显早于魏晋时期之“玄学”。

试问,三玄典籍《老子》《庄子》《周易》能统帅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体系推演工具之《素问》《灵枢》两书吗?故以时间而言,至东汉时期,《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皆已问世,而魏晋以后玄学五术之“医”,当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根源是中医学,乃中医之分枝。 因“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后世谓之道医、道教医学。

然而,路辉先生则认为中医经典就是“玄学”,在其《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境》中说:

“为了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我将符合《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真正中医理论体系称之为古中医。古中医体系只是地球人类古文明的一小部分,其实古中医就是玄学,玄学就是国学、子学。有许多人认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如果与天干地支等术数联系上,恐被‘玄学’化,殊不知,玄学不玄,实质就是干支学。中医与天干地支的关系极为密切,《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脏气法时论’‘六节藏象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灵兰秘典论’‘阴阳系日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九宫八风’‘五十营’等篇章,《黄帝外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刺法论’‘本病论’(金栋按:将运气七篇大论及《素问》两个遗篇认定《黄帝外经》,欠妥)等,以及子午流注开穴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都是运用天干地支计算中医的法则,这就是古中医的规范。古中医是这个天人绝学的最好体系,既可济世救人,又可修炼自身,又能为世人所接受,不至于‘玄之又玄’。古中医,国学之渊薮,术数之圭臬,法术之大成……”

路先生之说,有点“玄”!若认为中医是“玄学”者,唯与运气学说有关。详见第一百零六篇、一百零八篇。

附:参考书目如下

《医经钩考》封面

《五术占卜全书》封面

《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境》封面

东汉班固《汉书》及相关著作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