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培养顶尖人才?这个世界性的课题是一条 “未知之径”。
但正如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教授所说:“你必须能够和其他科学家待在一起,在他们的周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你成为科学家。”
“和科学家待在一起”,正是“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一个基本理念。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中文简称“顶科协”)上海中心联合实施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从春季到夏季,从T-Workshop到科学素养提升营,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们始终陪伴在学员们身边。7月29日至31日刚刚举行的“未知之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暑期顶科探索营(以下简称“暑期顶科探索营”)更是如此。
七月流火,点燃科学热情。 7 月 29 日,暑期顶科探索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 WLA Labs ,中文简称“顶科实验室”)正式开营。
为期3天的暑期顶科探索营,“扎营”顶科实验室和上海科技大学,百位学员直面前沿课题,数位顶尖科学家和资深科学家、十余位青年科学家“驻营”指导。学员们考察参观、主题讲座、课题研究、动手实践、分享展示,完整地参与并完成了一个团队科研课题,在“未来科学家”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训练你的大脑高飞
开营首日,学员们参观了顶科实验室所在的诺华上海园区。
参观诺华上海园区
上午,学员们走进顶科实验室,参观了青年研究员的研究项目。
学员走进顶科实验室。左滑查看更多照片
下午,暑期顶科探索营的主题分享在诺华上海园区的红厅举行。学员们与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面对面,共同探讨科学课题。
顶科协上海中心副秘书长裘正义致辞。
著名生物化学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名誉教授Ernesto Carafoli带来了题为Science:only a Profession or also a Mission?(科学: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使命?)的主题演讲。
91岁的Carafoli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生。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独特的职业,因为科学的目标是知识的进步,“我想走在以前没有人走过的小路上”。对于如“如何做研究”这个问题,Carafoli教授认为,“训练你的大脑高飞(Train your brain to fly high), 了解科学的全景,你将变得更加理智。”
分享结束后,顶科协为Ernesto Carafoli教授颁发了顶科协科教顾问证书,并赠送了“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学员签名的纪念T恤。
Carafoli教授为此次分享做了很多准备,反复修订、确认,演讲稿上遍布笔记。左滑查看教授更多现场照片
下午的分享会,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结构生物学系主任沃尔夫冈·鲍麦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Katsuhiko Mikoshiba教授,“空降”现场,与大家一起畅聊科学。
沃尔夫冈·鲍麦斯特教授(右)和Katsuhiko Mikoshiba教授
学员们向三位教授提问。左滑查看更多学员提问照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志平,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优秀研究员陈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严骏驰,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向孙程,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赵银松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佳家,进行了深空探索、人工智能、塑料降解等方面的专题报告,同时分享了各自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
上排(左起):何志平、陈雯、严骏驰;下排(左起):向孙程、赵银松、董佳家
互动环节,学员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问题。左滑查看学员提问青年科学家的更多现场照片
思考一些根本问题,并尝试解决它
“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学员们,在最近半年多时间里受到了很多科学家耳濡目染的影响。最近刚结束的“科学素养提升营”期间,学员们更是走进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课题组、亲临实验室,由前沿团队亲自演示如何开展一个科研项目。
7月30日、31日,“暑期顶科探索营”转场上海科技大学。正如科学家们寄望的那样,学员们跃跃欲试,希望“思考一些根本问题并尝试解决它”,同时能在具体的课题中检验自己接受的基础科研训练。
学员们自主选题、分组、分工、合作,在两天的时间里从头到尾完成一次科研探索之旅。 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科研热情,早早就建了微信群,就共同的课题开始了集体讨论,讨论有时候会持续到半夜。
学员们热情高涨,自发进行了讨论和分工。
工作坊现场的交流更是热火朝天,学员们都显示出十足的团队精神,各自的角色分工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有人统筹项目整体进度、有人打开电脑搜索文献资料、有人在黑板上写满公式开始计算、还有人挑选工具动手制作模型……大多数学员其实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的默契却又像相处了很久。
学员们普遍具备扎实的学术基本功。 满满一黑板思维导图、化学反应式、气压计算方程,都不在话下。 值得欣喜的是学员们从原理和底层逻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的思维习惯。 这也是在科学 素养提升营期间,青科导师们反复灌输的理念。
学员们展现出不凡的基本功。
这个年龄的学员们都是数字时代原住民,绘图、3D、检索、动画、PPT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个取之不竭的数字工具箱。很多学员的英文水平还相当出色,往往直接参考最新的学术文献。
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学员们有着丰富的工具箱。左滑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学员们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纸板上绘图、电热丝切割泡沫板、使用热熔胶粘合模型部件、操起锯子截断PV管……戴上护目镜、手套,不管女生、男生都有板有眼。
学员们锻炼了动手能力。左滑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课题时间紧张,各组项目都紧赶慢赶,但气氛是轻松愉悦的。
10个课题组,分布在5个教室里,“驻营”的指导老师们一趟趟往来折返,随时准备提供帮助。但他们恪守着只答疑、不介入的准则。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邱成波和王伊菲博士,重点关注着深空探索的几个课题组。 看到他们的每一步进展都由衷地高兴。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助理教授向孙程被人工智能方向的学员们“指使得团团转”,跟着学员从电脑边到黑板前,一遍遍讨论课题的设计逻辑。
上海交大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严格老师,更是在食堂的饭桌上就被学员们预约了时间,饭后得再去帮他们看看某个算法。
顶科协上海中心技术负责人李文杰老师总是言简意赅,三言两语的提点就帮一个水循环装置进行了工程的优化。
导师们连续两天“驻营”指导,只答疑、不介入。左滑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持续两天的“暑期顶科探索营”工作坊,最后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题汇报会。10个课题组各显神通,带来了超出导师们预期的课题成果——在脑机接口、火星城市、塑料降解等等看似超出了能力范畴的领域里,他们踮起脚尖 认 真思 考、努力探索,并成果斐然。
别开生面的 课题汇报会。
在看似超出能力范畴的领域里,学员们踮起脚尖思考、探索,收获满满。
正如一位学员对导师们所说,“谢谢你们帮我们完成了‘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并不完美,但我们尽力完成了”。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这个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中,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正是这种认真带着爱因斯坦探索了广袤的“未知之境”,未来它也会带着我们的学员们走得足够远。
编 辑:秣 马
陈 墨
责 编:小 文
WRC聚焦细胞与基因领域,17位大咖报告最前沿
2023年“科学T大会”发布招募令
“碳中和”是里程碑但不是终点
科学素养提升营走进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