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植丹:推迟婚期也有别样意义
肖植丹已经连续盯着电脑屏幕四个小时,她正在跟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死磕”。框架眼镜后,她的眼窝深陷,嘴唇有些干裂,脸上的三角区也微微起皮,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刚刚当了新娘子没多久的人。
“每天早上起床洗个脸,擦个护肤品就来了,没有时间收拾自己。”她下意识抬了抬眼镜,“上线时间太紧迫了,睡眠时间都不够。”
肖植丹2014年大学毕业就进入了贵州银行,几年的工作时间,她在自己的业务工作方面已经驾轻就熟,算得上是有一定经验的“老人”。然而,进入“紫微工程”,她发现自己又成了一个“小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在核心柜面群,肖植丹负责收费管理模块及柜面参数模块的相关需求。从需求讨论到需求编写、测试、培训、演练,她都没有落下,她说每一个环节都很艰难,都环环相扣,只有严谨地完成每一个环节,才能使需求完美落地。
“需求讨论初期,“我收到的第一份说明书就把我‘吓’住了。”她回忆,那份说明书有将近400页,12万字,“说明书里面很多技术专业术语,我都不懂。
作为业务人员,她需要从业务的角度,在需求讨论的过程中对说明书的细节点进行反复求证、询问,最终得出一份符合贵州银行业务需要的需求说明书。
一开始,坐在电脑前,面对着说明书,肖植丹有些泄气,“这也太难了吧!”她想起来刚入行时前辈们对她的教导,“困难面前,总要迈出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就好了,下面就好走了。”
于是,每天排满的需求讨论会上,她都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必须逐字逐句都搞清楚,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马发问,向同事请教,跟团队成员讨论。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
就这样,12万字的说明书被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来”了。在此基础上,她编写了相应的业务需求说明书,和项目组的同事一起迈出了系统建设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求自己全神贯注,为了忙工作,她两次推迟婚期,最终在无法再推迟的情况下把婚期定在2020年10月。而装修新房、筹备婚礼,她几乎没怎么参与,全由家人代劳。
9月末,临近结婚,新系统建设进入冲刺期,肖植丹和同事们每天都是十点钟以后下班,很多时候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身在六盘水老家的妈妈经常担心地打电话问她,”这婚,你到底还结不结了?“肖植丹一边笑笑,一边安慰妈妈,”结啊,要结,放心,我又不会跑了。“
10月4日-8日,匆匆完成了结婚的一系列“流程”,肖植丹又赶紧回到工位上,从美丽的新娘变回了加班加点的新系统建设核心柜面组成员。
项目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她坦言,有的时候会觉得,“有点熬不住了。”然而想到有一群共同战斗的“战友”,大家在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她就又恢复了元气。
不久前的一个周六的深夜,肖植丹十二点过才到家。洗漱完毕,她刚刚准备休息,手机就进来一条微信消息。她打开一看,是分行的一位同事向她请教前些天她培训新系统内容的一些问题。当时肖植丹非常疲惫,本想第二天再解答,她刚要熄灭屏幕,对方又发来一句话,“实在打扰了,我在为明天给网点同事转培训做准备,遇到些问题想搞清楚,只有向你请教了。”肖植丹看着屏幕上的时间,凌晨一点,鼻子突然一酸,就这样,她跟那位同事一直讨论到凌晨两点。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其实新系统建设不只是我们“紫微工程”项目组这些人的事,我们的后面,还有无数的同事,也在为这个系统的建设拼命努力。当所有人都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就变得非常有意义,拼尽全力的每一个人也会获得独特的意义。”肖植丹说,这是她之前二十几岁的人生,从未获得过的。
李林峰: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李林峰2014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贵州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在“紫微工程”一年多的时间,是他工作最充实、最忙碌、节奏最快的一段时间。
新系统建设用了很多新技术,对于技术人员来讲,这是一个挑战。作为渠道及集中作业群的负责人,李林峰带领团队不断探索,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
李林峰介绍,新系统建设之初,为了改进某项业务,信息科技部就提出要建设一个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想法,对于李林峰和团队来讲,想要实现这个想法,就要“跳起来摘桃子”,“这项技术的难度很大,当时我们没有同业经验可以参考,而且时间又很紧迫。”他坦言,接到这项任务,他的心里压力不小,“可以说是我从业以来遇到的最大难题。”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和团队从零开始写方案、做设计,一项内容的设计方案要反复讨论,修改,解决一个个难点。那段时间,他写方案经常写到一两点钟,有时候太晚了,就直接睡在办公室。
经过4个多月的攻坚克难,李林峰和团队终于完成了这个平台的设计,可以说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平台,也成了新系统建设的一个亮点。
一年多的时间,长期熬夜加班,再加上心理压力大,李林峰的头发脱落很严重。他去看过医生,医生的建议是:好好休息。“好好休息?新系统上线之前是不可能的。”他无奈地笑了笑,“只能把医生的话当成耳旁风。”
他只有尽量把头发留长一些,“多少能遮一遮。”不仅如此,他还“压力胖”,一年多的时间,他从120斤涨到了140多斤。曾经的帅小伙,美好形象毁了大半。
不过,李林峰倒觉得无所谓,“男生嘛,不在乎这个。”然而,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过程中,他也有过“小低潮”,“有时候感觉自己跟社会脱节了,天天这样早出晚归值得吗?”心里的另一个声音跳出来,非常坚定地告诉他,“值得!”
“仔细想想,这一年多的时间,每一天都有收获和成果。”想到这些,他就觉得,自己的奋斗是有意义的,“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余松:儿子患了罕见病
仍选择留在“紫微工程”
每天从办公室回到宿舍,如果时间还早,余松第一件事就是跟遵义的家人视频。余松是遵义仁怀支行的一名柜员,去年3月被抽调到“紫微工程”。工作忙起来,他有时候一个月都没法回一次家。
一岁的小儿子是他最牵挂的。儿子还小,出生以后,他一直在“紫微工程”工作,没怎么陪到儿子。“看一眼,确保他今天没什么异样,才心安。”
余松对小儿子的牵挂,饱含着思念,更多了一份揪心。今年年初,儿子被确诊为苯丙酮尿症。这种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某种代谢障碍,对患儿的健康影响比较大。患儿因此只能终身食用特殊食品,以保证代谢的正常。
不幸中的万幸是,余松的儿子病情发现得早。
儿子确诊后,被抽调到“紫微工程”的余松选择继续留在项目上。“参加‘紫微工程’已经这么久了,这个机会非常难得,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不想半途而废。”他说,而且如果自己退出,会给团队造成影响,“不是说团队没了我不行,而是我的工作进行了那么久,要换个人来代替我,就很麻烦。我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家人也支持他的选择,“回去吧。别留遗憾,家里有我呢。”妻子安慰他。
就这样,余松整理好情绪,带着着对家庭的牵挂,对未来的担忧,对工作的责任感,回到了“紫微工程”。
余松的选择,是奉献,更是顽强——一种背负着生活重压还能投入工作的顽强。“不管怎样,人生总要继续往前走。”他说。
他也并不是一个人。项目组的同事们知道了余松儿子的病情,第一时间打电话、发信息安慰他,“松哥别怕,有什么事跟我们说,我们都在的”“没事的,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总会有办法”……
让余松更加感动的是,项目组的同事们还给他筹了1万多块钱,让他给孩子看病。“其实大家的交情也才一年的时间而已,但是这份情义,真的太深了。”
项目进入后期,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余松时常要加班。为了让他能回家看孩子,余松的同事们会主动提出帮他分担工作。“我的同事们真的都非常好,非常善良。”繁忙的间隙,余松有时候会突然想到儿子的病,就感到有些沮丧,“人生路难。”然而又想到,这么难的人生路,总有这样来自光明处的善良,他就觉得又获得了勇气和力量。
用心贵银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