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仙下乡地名及人口变迁
仙下乡解放前简史
清前历代
南北朝,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沈氏(沈纹辉、沈纹耀)从苏州马齿乡徒居仙下紫微村(营心),为仙下有史记载最早迁入的姓氏。
宋代,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世居今兴国县茶园乡压坊村的方仁貌,奉命守备雩都(今于都),因爱紫微堡山水,迁入紫微堡(今上方村上方组)开基。
宋代,崇宁年间(1102~1106年),邹三十郎从吉水迁入邹坑村村内开基。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谢怀翁从宁都县迁入潭石村潭石开基。
元代,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彭伯善从县城迁入富坑村罗邦,后从罗邦迁高枧上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彭名亮从上庄迁入吉村村大屋脑,成为吉溪彭氏始祖。
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刘铉道从宁都县迁入仙下观溪龙岗置产卜居。
明代,卢子武(水乐十八年生,弘治七年殁),从万安县迁入莲塘村柳树背开基。
明代,毛承棣(正德十六年生,万历十六年殁),从吉安马塘迁入龙溪村毛屋开基。
清代,于都县设4乡10里。宣统元年(1909年),仙下贯一带(往车头、汾坑方向)属黄金乡安富里,吉村、莲塘、龙溪、虎(富)坑属黄金乡长乐里。
土地革命时期
1920年春,邹坑农民组织起来拦阻地主邹义顺粮食外高价。
1922年5月,农民邹义俭组织农民暴动,劈掉邹坑大塘尾义仓门。
1926年4月,仙下农民方时茂组织400多个农民暴动,劈掉百堪坑店子义仓门2只。
12月,仙下农民朱飘山、李岳、方远本、彭堂泮、彭堂酌等先后到桥头与朱学玖、钟圣(声)楼取得联系。
1927年4月,中共赣南特委王××来仙下,在刘时荣店房楼上召开党的秘密会议,建立党的组织,成立仙下党的支部,方远本、李岳为支书,开始了党的秘密活动,发展党员。
4月,方远本领导农民举行暴动,杀死反动地主方奕原。
11月中旬,仙下农民朱飘山、李岳、方远本、邹义宝等到桥头水背参加有300多人参加的大会。
12月初,吉村彭堂泮、彭绍庆、彭绍贵(党员)主持,在黄尾开会,成立吉村秘密农民协会,公开提出打地主、抗粮债。
1928年3月,方远本、李岳、朱飘山等人出席桥头以党员为骨干的群众大会。
4月初,赖文泰、朱飘山等人在吉村大屋组织农民开会,公开成立吉村农民协会,彭堂酌为主席。不久,朱飘山、方远本等人在仙下圩刘时荣店里石集100余人开会,成立仙下农民协会,方远本为主席。
4月中旬,彭堂泮、彭堂酌在吉村旗岭下建立吉村游击队。方远本、李岳、邹义宝在仙下刘时荣店内组织农民开会,成立仙下赤卫队。
5月,钟达上、方奕清在富坑店子召集农民开会,成立富坑农民协会,钟达上为主席,同时成立富坑赤卫队。
5月上旬,仙下、吉村赤队200多人合并,在仙下与马安高兴靖卫团发生战役。
5月12日,赤卫队保卫仙下圩,抓到地上多人。
1929年4月,仙下游击队配合彭德怀、朱德的红军在石陂、富坑两地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六十八团,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1930年春夏,设立仙下乡、三贯乡,属于北特区管辖。
1931年夏末,仙下乡、三贯乡合并,成立仙下区,仍属于北特区管辖。
8月,毛泽东、朱德率领工农红军路过仙下。
9月5口,仙下游击队攻垮下迳土围。
10月,仙下游击队攻垮吉村和旗岭寨土围,邹坑花石寨土围未打自垮而溃散。
10月21日,张震率红军和当地游击队攻打罗屋土围,于农历十二月初四攻下。
12月,仙下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1932年1月,胜利县在马安的排脑建立后,仙下区属胜利县。仙下区辖潭石、东阳、吉村、仙下、富坑、蒲背、桥下、洋田、罗坑等9乡。高兴乡、莲塘乡属马安区,三贯乡、邹坑乡属河田区。
春,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开展肃清反革命运动。
4月,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开展第一次扩大红军运动。
8月,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积极发行第一次公债。
1933年7月,胜利县撤销河田区,原河田区分设银坑区、三贯区。三贯区7月,胜利县撤销河田区,原河田区分设银坑区、三贯区。三贯区(区治三贯圩)辖三贯、邹坑、上保(今属银坑)、河田(今属银坑)、狗颈(今属银坑)、汾坑(今属银坑)等6乡。辖三贯、邹坑、上保(今属银坑)、河田(今属银坑)、狗颈(今属银坑)、汾坑(今属银坑)等6乡。
8月,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积极发行第二次公债
9月,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开展第二次扩大红军运动。
11月,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开展第三次扩大红军运动。
1934年7月,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开展第四次扩大红军运动
8月,仙下区、乡苏维埃政府积极发行第三次公债。
10月,江西省建立兴胜县,并在仙下龙溪山朱家祠成立。因调整行政区划,原胜利县车头区、仙下区、马安区划属兴胜县管辖,三贯区仍属胜利县管辖。
10月,红军北上抗日。
12月起,国民党占领仙下后,对曾经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进行“倒算”。
1935年年初,胜利县分设兴胜县后,兴胜县党政机关曾驻莲塘柳树背。
3月,由于红军北上抗日,撤离苏区,胜利县和兴胜县被国民党军队“清剿”,而不复存在。
中华民国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于都县推行保甲制度。仙下政区设保、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实行新县制,县以下设区,区设乡,再设保、甲设置仙下乡、三贯乡、高兴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仙下、三贯、高兴3个乡属于北区署,区治葛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十六日,民国县政府委任刘云龙接任方蔚的仙下乡乡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一日,民国县政府委任刘同木戈接任刘云龙的仙下乡乡长,委任方志伟接任曾甦的仙下乡书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仙下乡与三贯乡合并为光华乡,乡治仙下圩。莲塘村卢明曾任光华乡乡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国民党于都县党部建立仙下区分部。至民国三十八年六、七月,国民党区分部及政权机构组成人员自行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8月13口,于都县城解放,仙下于同月25日建立人民政权,成立仙下支前委员会。仙下支前委员会向刘英豪、刘祝吾等地主要柴草代金1000多元,并预借公粮1050担(不完全统计),支援解放军。
8月中下旬,全县设置六个区人民政府,光华乡(仙下)属第四区人民政府(区治禾溪埠)。
9月,取消支前委员会和民国保甲制度,成立村政府。
9月,开始减租减息、抗债,取消封建剥削。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仙下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举行庆祝活动。(选自《仙下乡志》2011版)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