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离婚人数最新排名曝光,某省连续30年第一:年轻人,我劝你尽早看清婚姻的真相
100+互联网求职资讯、
大厂笔面真题等你来领取!
作者:头条君
自从放开后,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报复性消费”。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最火爆的竟然是民政局离婚登记。
有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登记结婚544.5万对,离婚164.3万对,离婚率为43.53%。
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对结婚的就有一对离婚的,让人触目惊心。
从民政局官网数据来看:
2018年全国共登记结婚1013.9万对,离婚446.1万对,离婚率44.00%;
2019年全国共登记结婚927.3万对,离婚470.1万对,离婚率50.70%;
2020年全国共登记结婚814.3万对,离婚373.6万对,离婚率45.88%;
2021年全国共登记结婚764.3万对,离婚283.9万对,离婚率37.14%;
可见近五年来,登记结婚的人数越来越少,但离婚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从各省离婚人数上来看,最出人意料的还要数川渝地区。
民政部发布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显示, 自1987年以来,四川省的离婚人数连续多年一直高居榜首。
到了最近的2022年第一季度,四川省离婚登记数依然位列全国省份第一。
另外,年轻人的婚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中国人口调查机构数据显示: 90后离婚率高达56.7%。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是什么在阻止人们走入婚姻殿堂?又是什么在背后推动婚姻的破裂?
抛开爱情不谈,生活和职场上的琐碎和压力,已经让很多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根据智联公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64.1%的未婚职场女性受访者表示“婚姻不是必选项”,其次是占比43.5%的“担心因结婚而降低生活质量”;
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经济条件负担不起”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年轻人普遍结婚意愿不高,且倾向于晚婚晚育。
不仅如此,不同于老一辈人保守的婚姻观念,年轻人往往更为开放和随意。
一部分人将婚姻视为“非必需品”,甚至还有人将婚姻当做儿戏。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婚姻,在恋爱时将至过早提高到婚姻地步,而结婚后却将婚姻当作恋爱。”
他们还不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便草率地步入了婚姻殿堂。
这样的婚姻生活一旦受到风吹雨打,就会极易支离破碎。
对于他们来说,此时婚姻就变成了捆住彼此的牢笼,双方都会急于挣脱。
近些年来,随着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逐渐加强,女方在婚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有数据显示:近些年来,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比例不断攀升,几乎占到全国审结的离婚纠纷案件总数的74%。
显而易见,女性已经成为了离婚原告主力军。
当婚姻不是必须和唯一的选择时,她们没必要与一段糟糕的婚姻,消耗到底。
因此她们不再禁锢自己的思想,对婚姻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淡化。
另有无数案例表明,出轨、债务、父母干预、子女教育等是导致离婚的主要诱因。
有一段经典的社会学论述指出: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个体通过婚姻组成家庭,将自己的生活成本最小化,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
对于选择结婚的人来说,如果认识不到婚姻的本质就是“契约”,那么最终的遗憾收场将是必然的。
有人说:“婚姻就像是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但围城里的人却想出去。”
然而事到如今,这座围城的城墙已破洞不堪,人群来来往往,如逛商场一般进出随意。
婚姻看似只有简单两个字,其背后却包含着对彼此的责任和担当,对老人的孝道与赡养,对孩子的抚养及教育,以及各种柴米油盐、无数让人挠头的琐事。
作家三毛说过: “爱情,如果不是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婚姻生活,不是靠一个人的维持就能做走到天长地久,更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算术题,
它需要双方真诚付出,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赛道上,一起并肩、携手、前行。
但若是两人真的无法磨合、有缘无分,那么选择离婚,未尝不失为一种及时止损。
总的来说,离婚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便是如此,她意识到丈夫的不可靠,果断选择了和对方离婚。
离婚之后,她不仅没有自暴自弃,还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让前夫仰视的有志气和胆量的女人。
离婚让她找到自己,并且努力的提升自己,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正如张幼仪自己所说: “我把自己的一生看作两个阶段:离婚前和离婚后,离婚之前,凡事都怕;离婚之后,一无所惧。”
由此可见,一个人身陷泥淖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没有走出来的勇气。
离婚,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新生。
如果无法在婚姻里获得幸福,那么结束这段不幸的婚姻,去拥抱新的生活,就是最好的选择。
人生没有定义,也无需按照别人的模板追求幸福。
结婚是为了幸福,不结婚也是,离婚更是。
要想过好这短暂无常的一生,最重要的便是忠于自己的心。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在看】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作者:头条君 来源:头条早知道(公众号ID:zao-888888)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