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鬼:系爻,缠身的事,可见的事物。
妻财:制爻,被裁剪变化的事,可见
的事物。
子孙:宝爻,因为珍贵所以被私藏的事物,被藏
起来不愿被看见的事物。
父母:义爻,神明护佑,即知识去、权力、想法等没有形体
的不可见的事物。
兄弟:专爻,手足体力,若非一群人为专一目标合作,则为一群人为专一的目标竞争。
这一组六亲象是京房最早提出六亲体系时确定的六亲本象,和今日大家理解的六亲象差别很大,需要大家重新记忆。这套东西很好用,没人挖掘出来讲怎么用真是太可惜了。
这套六亲怎么用呢?前面是不是说了四课定位分为当下事和所测事?六亲就是看当下事,或者所测事,是和什么相关的。比如起出一课之后,干两课其中一个是父母爻另一个是兄弟爻,那么结合父母爻和兄弟爻的含义,可以猜测当下此人正在准备考试。为什么?因为父母为信息,没有形体的东西,知识。兄弟爻是多人竞争同一个东西。既然干两课有这俩六亲,那么当下事一定和这俩六亲所描述的场面有关系,这时你就可以根据这俩六亲的含义去合理猜测了。这里的猜测没有绝对答案,只要是不出六亲范围内的,即不脱离六亲原始含义的,建立在一定逻辑上的猜想都不算错。好,理的层面看完了,现在你就算不能断个七七八八,至少也能做到心理有数了。要想断确认的详细细节,接下来我们看“象”的方面。
象——“爻辞”和“神将所主”在象的层面我们分为“爻辞”和“神将所主”。有的朋友没听过大六壬有“爻辞”,实际上“爻辞”在大六壬里面是指“朱雀在卯曰安巢”“天后在寅曰理发”这套东西。这套东西高度应验,花时间去背这一百多条爻辞是绝对不吃亏的,具体了解爻辞系统看我这篇文章。举例子。接着上文例子,干两课见了父母爻和兄弟爻,并且你已经通过六亲猜测当下这人可能在准备考试以后,你面临了一个问题:我的猜测对吗?“爻辞”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如干课的神将组合再见“朱雀在午曰衔符”,这个爻辞是说此事必和官府有关;又见“六合在寅曰乘轩”,这个爻辞是说走马上任。此时你就可以很有底气地断出这个人不仅当下要考试而且是去考公务员考试,其象极真了。这就是爻辞的用法。然而,这是常规情况,是爻辞很应验的情况。但有些时候爻辞很晦涩,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事体很特殊,比如寻物课等特殊占类下,用爻辞很吃力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就要用“神将所主”了。这里注意用词:“所主”。不是“神将类象”,也不是“神将克应”,是”神将所主”,记住这个“所主”。有人说这有啥区别,嘿,区别大了。比如寅木你就是按寅木看,你会想到的是“大树”,想到的是“车”,想到的是“财喜”,对吧。但是事实上实战过程中,寅木大多应“官吏”,十个寅木八个都应“官吏”。为什么?因为寅木有名字的,天盘寅木就叫“功曹”,它的“所主”就是官家事,尊贵的人,长官。而现代人大多忽视这一点,把寅木就叫寅木,觉得是一种活用,然而实际上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了。人家古代人明明都写得明明白白,“寅木是功曹主官吏,丑土是大吉主诅咒冤仇,亥水是登明主征召逃亡......” 他们苦口婆心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你学的时候方便学,能一下子抓到重点。然而呢?现代人可倒好,把这么宝贵的知识体系给舍弃了,大力弘扬明朝的“神将一体”论,不分神将把青龙、功曹都叫成寅木混为一谈,反倒取不出象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所主”是和“类象”完全不同的概念,绝对不能混作一谈。你要是按类象,“丑土”你永远只能断出是大肚子,断不出“冤仇”,“亥水”你永远只能断出是“脏水”,断不出“走失人口”。
“所主”这个词很讲究,它强调一个“主人”,“主管”的概念,也就是说每一个天盘神都是有自己掌管的事类的,它若受克就管不好这个事类,于是才有了各种乱象灾难。而一些现代人提倡的“类象”则无意之间“扁平化”了这些神将的功用,把原本立体的“官吏"、"冤仇"、"征召"等等一律扭曲成大树啊脏水啊土丘啊之类的抽象的东西,这下可好了,彻底没法分析了,把断事这个原本很立体的过程搞的和猜谜一样,学习六壬的小白直到大脑烧短路了都学不明白,最后学不会还怪自己不努力,甚至怀疑六壬术有问题,这是图什么呢。
总结一下,大六壬定位和取象主要是看两方面,一方面是“理”,通过四课看当下事和所测事,用六亲加临来断事情与何相关;另一方面是“象”,通过“爻辞”看具体事情类型,最后用“神将所主”确认详细的象。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还意犹未尽,跃跃欲试,这里我贴一个实战课,手把手带大家趁热打铁一下:。如果卡在爻辞,那么请看一下《大六壬指南》中的心印赋。
如果卡在神将所主,那么请看一下《大六壬心镜》中的杂神门。如果你看完觉得很顺利,那么恭喜你,你对大六壬有很深入的认识。结尾:
我是低调的廉价艺术家,这个公众号分享一些我在研究古籍文献时候的易学发现,并在进行实战验证的基础上再把筛选过有用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努力为易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奠基。如果你认为我的作品对你有所进益,可以为我的文章给一些赞赏。祝所有赞赏支持我的朋友事业腾飞、财源广进、贵人提携、家庭美满!修士大夫之学,行君子之道,愿尽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