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易经基础 » 正文

何为奇门遁甲什么意思(何为奇门遁甲之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5  来源:www.shopwang.net  作者:www.shopwang.net  浏览次数:1
核心提示:点上面大道家关注道家修炼、奇门遁甲、风水法术、修行养生大道家道家修炼|修行养生奇门遁甲|风水法术中国术数的三大绝学分别是太

      点上面 大道家关注

道家修炼、奇门遁甲、风水法术、修行养生

大道家

道家修炼 | 修行养生 

奇门遁甲 风水法术

中国术数的三大绝学分别是奇门六壬,并称“三式”,有“精通三式乃为神”之说。太乙术主要用来占测国家大事,如国运的兴衰;六壬主要用来占测日常生活之事。《奇门遁甲》是这三式中最复杂的一门学问,每一局都有五十多个符号构成,被誉为“帝王之学

”。

四库全书称“奇门遁甲于方技之中,最有理致”,融周易、天文、律历、地理、数学、阴阳五行学说等于一体,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传说在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久战不下。九天玄女传奇门遁甲给黄帝,於是黄帝要他的宰相风后演译成一千零八十局,从而打败了蚩尤。《奇门遁甲》传到周朝姜太公,太公用他打败了纣王,并将《奇门遁甲》改版成七十二局,后又经黄石老人传给张良,张良又把它精简变成了一十八局,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

诸葛亮也得到奇门真传,将之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令人惊呼“孔明真神人也”!其实,乱石阵、借东风等都是奇门遁甲的具体运用,而这么复杂的一套功夫又是周易学说的灵活变化。

奇门遁甲对事物的模拟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世界万物都按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的方式在不断运行,而且人与自然、社会又存在着相应与交感,只要我们循着太极、两仪、天地人的思维来思考,奇门也就不那么神秘了。

01

太极

世界来自虚空,空中生有,一棵大树也是由一粒种子演变而来,这粒种子就理解为太极,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奇门遁甲中,用八神来描述。

既称之为神,必有神奇之处,非常人所能料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阴阳未分之物,灵与肉的结合体,才会神通广大、变幻莫测。如:六合乃护卫、和合之神,故其性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太阴乃阴祐之神,故其性阴私暗昧、神秘软弱。九天既为威悍之神,其对应于人事时,则性刚烈好斗,威武难屈;白虎凶暴,青龙仁慈,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八神都是各具禀性的信息场,可以对人事的特性进行定位。

神就是太极,是事物发展的起点,是玄牝之门

02 

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奇门遁甲中也充满阴阳,神与九星是阴阳、八门与九星是阴阳、八门与九宫也存在阴阳关系。这里讲的阴阳是狭义的阴阳关系:十干克应,也就是天地盘格局判断事物发展的主客动静,展开对事物的阴阳模拟。

十干克应,就是十个天干在奇门天盘与地盘中所组成的各种主客关系。奇门预测中,一般均以天盘三奇六仪为客,地盘三奇六仪为主。用天地盘的作用关系,判断事物发展的吉凶、主客、动静等。

03 

天地人

1、天——九星

有来自于无。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漫天的星斗,古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九颗为代表,九星一般反映的是外环境对事物的影响,是事物的起因,同时也带有一个事物的发展方向。

古人强调大事看星,是在强调星的影响作用。

2、人——八门

宇宙不断演化着,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终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诞生了,我们的研究也开始成为“以人为本”。

人的研究是奇门研究的重点。预测要以人为本,脱离了人,周易奇门遁甲就失去意义。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以人为核心的,我们的研究就要把人作为中心,来探讨天、地(人)对我们的影响,如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是正确的,加上天与地的帮扶,一定可以走很远。

3、地——九宫八卦

地是神的产物,是星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殊在于承载了“人”,成为人的基础。

人的发展首先要有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地。它是事物发展的基础,任何事物都要建立在一个平台之上,古人把这个基础用九宫八卦来模拟,代表环境方位等。

总之,奇门在这样的框架下,对天、地、人进行了细化,每个宫由代表天地人的星、门等构成,加上宫与宫的逻辑关系,奇门遁甲的天、地、人的推理模型就建立了。奇门遁甲中八神九星八门三奇六仪九宫;从时间上看九星未来八门现在九地过去每个宫可以独立具有天地人的特点,同时受到各宫的影响。

天干类神

甲:

其为质也劲,其为性也直,其为色也青,其为味也酸,其为声也浊,

其为体也方与长,其为用也萌与动。

得时则为栋梁,失令则为废材,

克战太过则为朽腐无用,生旺太过则为漂泊无依。

其性过于自负,不能娴于世故。

乙:

其为质也润,其为性也曲,其为色也碧,其为味也酸甘,其为声也婉转,

其为体也柔嫩,其为用也无差。

得时繁华,失令则枯朽。

其性矫揉造作,依附世情。

丙:

其为质也廉,其为性也烈,其为色也赤红,其为味也苦辣,其为声也苍雄,

其为体也踝与腹,其为用也抑与扬。

得时则辉煌,失令则灰槁。

有可大之材,而不能有恒;有转变之功,而不可干犯。

其性刚愎自用,惟好趋承。

丁:

其为质也媚,其为性也顺,其为色也紫红,其为味也爽快,其为声也清亮,

其为体也秀而扬,其为用也便而捷。

得时则能销容暴戾、洞察奸邪,失令则为穷愁呻吟、幽人婺妇。

投其机则狎,当其锐则不可撄。

其性柔佞,不可测识。

戊:

其为质也烈燥,其为性也耿介,其为色也褐黄,其为味也甘辛,其为声也刚雄,

其为体也涩而深,其为用也卤而粗。

得时则豪雄果敢,失令则柔懦痴愚。

其性执拗,不可强制。

己:

其为质也博厚,其为性也坦真,其为色也绛黄,其为味也甘辛,其为声也婉切,其为体也沉而静,其为用也顺而柔。

得时则陶熔品汇,失令亦抱质坚贞。

其性宽宏而不凝滞于物。

庚:

其为质也刚劲,其为性也急锐,其为色也白,其为味也辛辣,其为声也雄尖,

其为体也便直,其为用也暴戾。

得时逞其专制,失令失其雄威。

可柔以化之,不可刚以制之。

其性坚执,能屈人而不能屈于人。

辛:

其为质也芒锐,其为性也柔刚,其为色也粟白,其为味也苦辣,其为声也铿锵,其为体也沉静、如锥处囊,其为用也坚耐似玉出璞。

得时则黄锺,失令则瓦缶。

必待秋风,方能扶摇直上。

壬:

其为质也润,其为性也淫,其为色也玄黑,其为味也咸,其为声也洪,

其为体也圆活,其为用也流通。

得时则济物利人,失令则妨贤病国。

其性柔险,可与共忧,不可共乐。

癸:

其为质也重,其为性也阴,其为色也绿黑,其为味也浊,其为声也亮,

其为体也沉厚、有沉溺由己之情,其为用也浅露无包容涌蓄之量。

得时则从龙变化,失令则摇尾乞怜。

其性憨直,惟知排难解纷,不知察奸烛弊。

地支类神

子:

为水:为池,为河井,为沟渠,为后宫。

其于人也:为妇人,为盗贼,为乳媪。

其于物也:为鼠,为燕、蜗。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聪明,见凶神为淫佚。

丑:

为土:为桑园,为桥梁,为宫殿,为坟墓。

其于人也:为君子,为尊长,为贵人。

其于物也:为 牛、骡。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喜庆,为迁官;见凶神为诅咒、冤仇、讼狱、忧离、远行、疾病。

寅:

为木:为神像,为山林,为桥梁,为公门。

其于人也:为丞相,为夫婿,为道人,为贵人,为人马,为公吏,为家长,为宾客。

其于物也:为虎豹,为猫。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文书、财帛、信息;见凶神为口舌、失财、疾病、官事、是非。

卯:

为木:为门窗,为街土。

其于人也:为妇,为兄弟,为姑母,为盗贼。

其于物也:为舟车。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门户、舟车、安然无事,见凶神为口舌、官事、追呼、分离。

虽无奇门不可避行。

辰:

为土:为岗岭,为麦地,为奇观,为土堆,为坟墓,为田园。

其于人也:为丑妇,为僧道,为候人,为屠宰。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医人、药物,见凶神为屠宰争竞。

巳:

为火:为炉冶,为镢。

其于人也:为妇人,为乞丐。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文书,见凶神为梦寝疾病。

午:

为火:为厅堂,为菜食。

其于人也:为宫女,为使者,为亭长,为蚕姑。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信息文章,见凶神为惊疑口舌。

未:

为土:为庭院,为 墙垣,为井,为坟墓,为茶房。

其于人也:为父母,为白头翁,为寡妇,为师巫,为放羊人,为道人。

其于物也:为羊,为鹰。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酒食宴会喜美,见凶神为官事、孝服、毒药、竞争、疾病。

此方得遇奇门,可以逃难藏形。

申:

为金:为仙堂,为神堂,为道路,为碓隈,为城宇,为祠庙,为湖池。

其于人也:为公人,为贵客,为行人,为军徒,为凶人。

其于物也:为猿猴,为狮子。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行程、奔走;见凶神为口舌、车碾、道路、损失、疾病。

酉:

为金:为碑碣,为街巷,为白塔。

其于人也:为外亲,为婢妾,为妇女,为阴贵人,为卖酒人。

其于物也:为鸽雉。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清净恬淡和合;见凶神为失财、疾患离别。

此方遇奇门,可藏形遁迹。

戌:

为土:为虚堂,为牢狱,为坟墓,为寺观,为冈岭,为厕所,为死尸。

其于物也:为驴、犬。

其于人也:为僧道,为善人,为孤寒,为狱吏,为屠儿。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僧道。见凶神为虚诈不实即走失争竞、牢狱之灾。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亥:

为水:为牢狱,为庭廨,为厮坑,为寺院,为江湖,为楼台,为仓房。

其于人也:为盗贼,为小儿,为乞丐,为赶猪人,为罪人。

其于事也:见吉神为婚姻、乞索。见凶神为争斗、产难。

发到朋友圈,朋友会更爱你!

▼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打坐站桩平台!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