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易经基础 » 正文

中国神话体系实力排名(中国神话最强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0  来源:超人飞起  作者:超人飞起  浏览次数:406
核心提示:预告:即将到来的关于“中国神话”的讨论可能包含但不只限于我国的:前部落文明神话、后部落文明神话、夏商周三代神话体系、先秦

预告:

即将到来的关于“中国神话”的讨论

可能包含但不只限于我国的:前部落文明神话、后部落文明神话、夏商周三代神话体系、先秦各国神话体系、大一统后神话体系、道教神话体系、明代小说神话体系等内容。

1.前部落文明神话

这一时期部落文明主要为“母系社会”,其社会特点主要是自然环境相对落后的生产力而言极度恶劣,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先民”神话信仰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对自然之力的敬畏,以及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

基于以上较为单纯的社会结构以及较为复杂的自然环境,我国前部落文明时期的先民逐渐将当时的“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结合到一起,领悟出了当时神话体系的最高神——西王母(一说西王母神话体系形成于战国)。

据不才粗疏的考证…西王母这一神话信仰应该出自较为古老的原始文明,且其名有见于《归藏》(商代)、《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管子》等先秦典籍;而最新的基因学分析,华夏人(O3基因)其实最早源自于青藏高原的一支古羌人东迁,这个由西向东的朝向和昆仑山西王母神话也颇为吻合,由此可知形成年份较早。

当然,随着华夏神话不断吸收周边各族文化,以及母系社会文明被父系社会所取代,西王母在其他神话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跌落。

当下普遍认为西王母又被称为金母,掌管不死药,同时也是掌管长生、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

2.后部落文明神话

这一时期的社会基本面貌是依赖生育能力的“母系社会”在向依赖生产、征战能力的“父系社会”过度,因而此时的上古先民除了依旧崇拜自然力与生殖能力之外,将对外界的开发探索信仰也逐渐拉上日程。

笔者个人揣测(其实根本没有依据)所谓“探索外界”,最高不过是“天”,最厚不过是“地”,最深不过“海”,所以逐渐形成了“三皇信仰”。

“三皇”究竟是哪三位,古籍中大概是给出了7-8种主流说法,各自都有其论据,在此不一一细说。

我个人比较支持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提到的天皇、地皇、泰皇的说法。天皇、地皇这个很好解释,分别对应着古人对“天”和“地”两种自然概念的崇拜,至于这个泰皇(我当然不会另大家失望),根据许慎(和司马迁生活年代不算太远)《说文解字》中对“泰”的解释:“泰,滑也”,大概意思就是把东西浸湿然后洗涤,所以泰皇从字面意思应当是与“水”有关,因此基本确定意思为水皇,表达古人对“水”的崇拜。

有种说法是“天皇、地皇、泰皇”并非特指三个固定的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关系,《吕氏春秋》中所提到的“伏羲、神农、女娲”可能是见于古籍中的最后一代“三皇”了。

我个人认为~伏羲相传生于雷泽,“雷”刚好象征着“天”的意志,因此对应“天皇”;神农尝百草,教民荒垦,担得起“地皇”之名;女娲抟土造人,刚好是把土浸润之后用泥巴,而且当时的古人对生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两滩水交融在了一起…人类就被创造出来了…所以对应“泰皇”感觉问题不大(✪ω✪)。

至于后来其他的三皇版本,有些刻意把女娲排掉,换成祝融、共工、黄帝等,我也不能否认这些说法没有道理,只是觉得“伏羲、神农、女娲”最为契合。

3.夏商周三代神话体系

(1)先祖神

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形态应当极大可能以“分封制”的形式出现(夏朝比较特殊,文明尚属于存在但未被学术界证实的尴尬阶段),国家最高政治权利的传承也从部落文明的“禅让制”转变为“宗法制”,“血缘信仰”为特征的神话信仰有可能成为当时的主流,因而“五帝神话”体系应运而生。

“五帝”的版本和排列可能比三皇还要复杂,由于“三皇”问题在《史记》和《吕览》中的答案我最满意,所以在此我同样因为了以上两本书对“五帝”提出的看法: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史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夏商周先祖与“五帝”的关系:

夏朝的第一任君主大禹相传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商朝的先祖契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尧的哥哥(同父异母);

周朝的先祖后稷相传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嫡长子。

“五帝”彼此之间的关系

《史记》版:

颛顼是黄帝的儿砸,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黄帝的玄孙,舜是黄帝的九世孙。

《吕氏春秋》版

太昊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又被称东方青帝,后世阴阳家的五德说将之归为木德;

炎帝是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领,据说不止一代,又被称南方赤帝,后世阴阳家的五德说将之归为火德

少昊是黄帝的儿砸,又被称西方白帝,后世阴阳家的五德说将之归为金德;

颛顼是黄帝的孙砸,又被称北方玄(黑)帝,后世阴阳家的五德说将之归为水德。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史记》所列举的“五帝”可以说完全是站在“宗法信仰”基础之上,以夏商周三代先祖的血缘作为纽带,从而形成的“上帝崇拜”;

《吕览》是一部百家名士共同合编的一部大部头论文集,其“五帝”论似乎更多地杂糅了“五行信仰”与“五方信仰”,我个人觉得这一信仰的形成年代要晚于“宗法信仰”。

因此《史记》版“五帝”的形成年代应当远远早过《吕氏春秋》版“五帝”。

(2)上帝昊天信仰

“天帝信仰”应当是脱胎于夏商周三代古人对“先祖崇拜”和“天地自然信仰”崇拜的一种杂糅。

商代神学体系的最高神叫做“帝”,频率非常高地出现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据已故著名学者胡厚宣先生认为“殷人心目中,这个至神上帝,主宰着大自然的风云雷雨,水涝干旱。”

可以说在商代人眼中这个“帝”就是一切自然意志的集中提现,而“帝”一词在三代中通常被认为是对统治者祖先的尊称,因此“帝”可能是商代的某位直系先祖。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位商代神话的至高神指的就是“帝喾”。

周代正式出现“昊天上帝”的尊称。昊天上帝是带有至高神之位的天,是华夏历代国家正统祭祀的最高神。

对于“昊天上帝”的身份,比较主流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延伸自《论语》里孔子所说的“周因于殷礼”,所以武王伐纣成功后,商代的祭祀仪式也正式被周代所传承,因此周代的“昊天上帝”与商代甲骨文中无所不知的“帝”指向是一样的,只是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

另一种说法认为商周更替之后,周人自然而然把自己本土的“昊天上帝”信仰,替代了商代原先的“帝”信仰,毕竟二者仅仅是古人对于“天地崇拜”的不同分支,在很多原理上有共同之处。

然而,根据上文大家可以知道,商代的先祖契和周代的先祖后稷,老爹不都是帝喾么…那他们更久远的祖先也是同样的呀…

所以我个人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站不住。

因此,商周时期我国先民逐渐形成了“五帝信仰”和“天帝信仰”,“昊天上帝”一词作为我国神话体系的最高神最早出现在周代,他很大可能与商代的最高神“帝”是一个人,真实身份很有可能是“帝喾”。

4.先秦各国神话体系

(1)齐国

根据

@虚沌色
这位大神的启发,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黄帝信仰”起源于齐国。

首先,《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本来就是齐国人,既然能够出现“黄帝伐四帝”的传说,自然说明当时齐国把黄帝作为本国信仰的3主神。

此外黄帝之名较早还见于《山海经》、《国语》、《左传》等书籍,其中《国语》、《左传》皆与齐鲁文化有直接联系,因此“黄帝信仰”是齐国先秦时期神话体系中至高无上神的观点应该是准确无误。

不过《孙子兵法》中明确出现“黄帝伐四帝”的说法,其理论基础为阴阳家的“五行说”,因此信仰形成时间应该无法早于“宗法信仰”支持下的“五帝信仰”。

(2)楚国

“东皇太一”为楚地的创始人和最高信仰神,起源应该是楚地盛行的“巫教”信仰。

相传“太一”的意思是天地初来后的第一道精气。

5.大一统后的神话体系

(1)神话体系大兼并

秦灭六国之后,不仅仅是统一了“度量衡”、货币以及文字,连合伙的宗教信仰(神话体系)在这一时期也被动地被合并同类项。

从此“东王公西王母”、“三皇五帝”、“昊天上帝”、“东皇太一”等各神话体系的主神被统一到同一个神话体系之中。

阴阳家应当在体系合并的问题上出力不少,这个“东王公”就有很多学者认为指的是“东皇太一”,而“东公西母”的设定又与阴阳家的“阴阳学说”如此贴合…

(2)创世神化的形成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华夏文化不断兼并再来文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神话体系也不断兼并各地神话而得到很大丰富。

到了三国时期,吴人徐整吸收了苗人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形象,正式把“盘古”这个开天辟地的大神引进了中国神话体系的大门。

(3)星宿信仰的盛行

随着我国神话体系不断被丰富,原先神话体系中的“宗法信仰”、“生殖信仰”等,已经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像“三皇五帝”这样原先的最高神,就退居成了夹带神性的部落人王的地位,而“西王母”也逐渐被排挤到女性最高神的地位…

然而,神话体系中一时之间冒出这么多神,原先的“阴阳五行”、“风雨雷电”、“天父地母”这样的对应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那一时期神学信仰的解释需求了~

幸运的是……还好天上的星星足够得多,我们富有神话创造精神的阴阳家,再一次为我国的神话体系建设指明了“出路”,创造出神位与“星宿”对应的“星宿信仰”。

这一时期,由于北极星处于整个天区正中的地位,常年不移,因此我国古代的星象家就给其赋予了“坐镇中通,统御四方”的神学定位,使其一跃成为我国星宿信仰体系中的最高神。

代表北极星的“紫薇大帝”身价也水涨船高,在星宿神话学中的地位甚至是高过了“昊天上帝”。

6.道教神话体系

道教神话体系的最高神应该经历过许多次转变和重排名。

其实最早东汉末年张道陵(五斗米道)创立道教的时候,并没有“三清”的说法,当时只尊“太上老君”(即老子)为最高信仰神。

成立时间稍晚一些的太平道(张角),将“黄天”和“黄帝”奉为最高神……可惜黄巾起义被镇压了…要不然估计黄帝长期以来一直会是道教的最高神…

“三清”中的元始天尊最早叫做“元始天王”,出自于东晋葛洪(灵宝派)的《枕中书》,并将“西王母、地皇、人皇”的起源都算到了这位“元始天王”头上。

后来葛洪的孙砸葛巢辅参考了同时代《度人经》的意见,开始使用“元始天尊”这个词,后世灵宝派在道教的声势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元始天尊”就逐渐被送上了道教第一神的位置。

“灵宝天尊”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最先被叫做“太上大道君”,由于上清派的大神陶弘景在其道教著作《真灵位业图》中创造性地提出“玉清、上清、太清”三个词,并把玉清与元始天尊对应放在了首位,上清对应灵宝天尊居次,太清对应太上老君居于末位,“三清”这一概念初步形成。

不过这一时期道教的各派系对“三清”的排位尚有争议,灵宝派和上清派尊元始天尊为首,天师道和后来的全真教一直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

后世随着李唐王朝的强盛,唐皇室很看好“太上老君”这位李氏祖先,所以大张旗鼓地推崇“太上老君”为道教最高神,皇家的背书使太上老君在民间的地位扳回一城。

后来,随着吕祖一脉全真教的得势,一直坚持太上老君最大的全真教,再一次把“老君”推上了民间道教第一神的位置。

7.明清小说神话体系

(1)《西游记》神话体系

最高神:玉皇大帝

(2)《封神演义》神话体系

最高神:鸿钧老祖

总结

其实中国神话一直以来并没有设定最强的说法…因为不同的神话体系中最高神的神通和设定其实都差不多…

综合我国靠谱版本神话之后的形成的主宰神通行版应该是:

太上老君道祖版(天师道、全真教)

⥤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道教主流信仰,形成年代在两晋南北朝

⥤盘古(吸纳自苗人或者百越)

⥤西王母(代表母系氏族,可能属于初三皇中的一位)东王公(后世创造,并逐渐附会为东皇太一、东君)

⥤初三皇⥤中三皇⥤末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也有伏羲、神农、轩辕版)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王室共同先祖)

⥤『商』帝(帝俊,疑为帝喾,后背掌王权脱颖而出)

⥤昊天(依旧疑似是帝喾)

⥤阴阳家五帝『东方木德青帝太昊、南方火德赤帝炎帝、中央土德黄帝轩辕、西方金德白帝少昊、北方水德玄帝颛顼』(各家最高神因人间战事,和土地兼并统合)

⥤三清+四御『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后土皇地祇。』(由于北极星信仰,紫微大帝在某些教派排名在首)

⥤玉帝王母(共主)+三清+如来(西天自治区)(《西游记》设定)

⥤鸿钧+三清女娲+接引准提(《封神演义》系统)

⥤三清+六御『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薇北极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即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祇。』

⥤玉皇大帝(玉皇信仰扩张)+三清四辅『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创始元灵+鸿钧鲲鹏(21世纪网络小说)

如果非要说一个最强~

我觉得生命力最强的是“西王母”(传说绵延最久)。

实战最强是“黄帝”姬轩辕(征战四方,无往不胜,打谁谁叫爸爸,子孙满地开花)。

我最喜欢的是“太上老君”,因为老子写过一本书叫《道德经》。

更新:

经重新考证,“三皇”这个名词最早出现的典籍为《世本》和《吕氏春秋》,这样来看“三皇神话体系”的形成时间只能推算到战国中期,这样一来应该晚于“宗法信仰五帝”,而与“阴阳家五帝说”大致起源于同时代。

此外,同时存在另一种说法,李元星(据说是夏文研究专家)所著《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中,他从卜辞祭祀对象中发现了夏代之前已有“盘古→王母→三皇→五帝”的古史统系——这至少是殷商时代人们的一种共识,一种历史认知体系。李元星在卜辞中查得(包括在前人已查出基础上加以确定或纠正)的盘古6条,用虎祭祀王母1条,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祀典约20条,“虙列山”三字单、双、繁、简四式合文约40条,黄帝百余条,总计约190条。 “虙列山”三字单、双、繁、简四式合文多达四十来条,这在甲骨文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表明殷商时代人们对三皇非常熟悉,以致随便用任何方式均能表达清楚。

我其实是不太愿意相信三国之前的书面材料集发现“盘古”的说法的……最后这个所谓的“甲骨文考证”大家就随便看看吧…当是丰富见闻(´•༝•`)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