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不辨性别男女混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叫做“男女有别”。意思是说,由于男女性别不同,在很多事情的做法上或社会所提出的要求都不一样。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一直流行重男轻女的习惯,要求女性做到“三从四德”,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作所为也要有所区别。具体到起名也是如此。起名作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有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要求。如就一般情况而言,为男孩子起名要求充满阳刚之气,女孩子的名字则要充满阴柔之美。如果做不到这些,便是犯了起名的禁忌。谈到起名时应该注意性别的区别,尽管不少年轻父母在思想上都有所知,但到具体实践的时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女作家有一个男性十足的名字,字又写得遒劲有力,有次应一个编辑部的邀请到外地参加文学笔会,编辑部还安排人员为她接站,可是怎么也没有接到她。原来接站的人只把她当成一个男的,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她是个女姓。后来她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开会的宾馆,当打开为她事先安排好的房间时,发现又被与一个男性作家安排在一起,不得不找来主办人员调换房间。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传前些年有一个小伙子叫杨红,父母为他起这个名字本想让他成为一个能够振兴家业的走红之人。没想到他长大以后,这个名字却常常为他带来麻烦。有次单位举行青年联谊活动,对他不熟悉的青年干部竟把他分到女青年一组。
后来有人为他介绍对象,女方条件很不错,可一听他的名字叫“杨红”,心里就开始纳闷:“一个大小伙子怎么起个女孩名字?真别扭。有女孩的名字,说不定还是一个婆婆妈妈的假男人。跟这样的人谈朋友,还不让人羞死?'’于是,姑娘坚决回绝了这门婚事,跟他连面也不愿见。这种因起名不辨性别而找不到女朋友,显然是因为起名不当造成的后果。女孩子起男名或男孩子起女名,近年来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以致让人根据名字判断性别成为越来越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女孩子起男孩子的名字,情况相当多。从20世纪六七卜年代以来,不仅有不少女孩子直接起名力平、铁军、木森等男性化的名字,甚至还有人围绕一个“男”字做文章,用“男”字或它的同音字起名,从而也显得男性味十足。对此,有人曾拿名中带“男’,字的女孩子打趣说:女孩子名带“男’,字,是女性要超过男性的标志。殊不见早些年,女性刚想出来与男性一争高低的时候,只小心地起名“亚男’,、“次男”、“弱男”,只是想让男性让出一块地方,让自己立足,哪怕是比男性差些也很满足。等有了一席之地后,又起名“亦男’,、“犹男”、“比男”,公然向男性发出挑战,要与男性比高低。当像男性一样的时候,又起名“胜男”、“荣男”、“冠男”,试图把男性踩在脚下。 上述所说的当然是笑话,但它也说明女孩子起名用“男’,字的情况确实不少。男用女名或女用男名,的确会给当事人带来一些麻烦。有位在学校工作的人曾讲起过他的亲身经历,说有次他上课点名,当点到一个叫“王静’,的名字时本以为是个女孩,但却站起来一个男生,让他大为惊奇。后来与孩子的家长聊起此事,家长说,这样起名是希望孩子一生风平浪静、无灾无难,并没有考虑“静”是女孩子起名习惯用的字。还有位记者的朋友生了个女孩,给孩子起名“念军”,以便纪念自己在军校度过的岁月,殊不知这个名字也很男性化。当然,起名时不考虑孩子的性别,以致起出的名字出现性别错位,有时还有较为复杂的原因,甚至是有人故意为之。在我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全国各地都流行重男轻女观念,生孩子一定要生个男孩,哪怕生再多女孩也不肯罢休,直到生出来男孩为止。这种心态有时反映在起名上,有些父母也为女孩子起男性化的名字,叫招娣、来娣、梦娣、盼娣等,名字从字面上看虽然很女性,但其中的“娣”实际上是“弟’‘的谐音,很明显反映了父母生男孩的愿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有个很受欢迎的电影《甜蜜的事业》,其中说的就是蔗农唐二叔一家一连生了六个女儿,可还一心想生个儿子,便给女儿分别起名招弟、来弟、盼弟、梦弟、唤弟、捞弟,最后还是因为政策不再允许才不得不罢休。还有人说他有位女同学的名字叫“妹锁’,,意思显然是父母要通过她把女孩都锁住,从此只生男孩。可她这把锁不太管用,下面又有两个妹妹,却没有弟弟。毛泽东主席的夫人江青,文革中曾用“李进”这一名字发表作品,名字看上去很像男性,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便于隐藏身份。
而之所以用这个男性化的名字,原因在于她本来的名字叫“李进孩”,更加男性化。对此,她年轻时的一位好友回忆说,在她与这位好友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晨更工学团”工作时,她向好友讲了自己的身世,说自己的父亲李德文在山东诸城城关开木匠铺,生意不错。娶了两房妻子,自己是庶出,原名叫‘。李进孩”,上小学时校董薛焕觉得这个名字不雅,看自己长得又高又瘦、双腿细长,就替自己取了“云鹤”这个名字。当她把这段身世说给好友听后,好友还哈哈大笑不止。像她这样的原名,本来应该算是小名,其中不乏父母希望在她之后生个男孩,男性化也不难理解了。不过,目前许多父母起名不再重视性别,或者故意给男孩起个女孩的名字,或给女孩起个男孩的名字,让男孩女孩名字反着用,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新新人类”起名所出的一种怪招,是其父母赶时髦的结果,显然也是不无道理的。这种现象也说明,人们起名时的性别因素在逐渐降低,传统起名禁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当然,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怪异,其结果或许适得其反。毕竟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里,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基本固定,不同人际环境对相同事物的接受能力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差别。据说曾有男孩因为父母给他起了女性化的名字,上学后因忍受不了同学的嘲笑而选择自杀。这种事例虽然极端,但也是我们不得不汲取的一个教训。总之,名字作为人类的标志,其性别特征也要表现出来。由于男女J性别不同,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也不一样。同样,在历代的起名实践中,男性的起名重视刚劲、响亮,女性起名充满柔婉、甜美。这些习惯作为历史的积淀,反映了人们对审美观的追求。在这种习惯下,男性的名字与其将要扮演的角色是和谐的,女性的名字与其性别特征也是和谐的。只有如此,才一能反映出名与实的统一。因此,究竟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在起名时最好多考虑男孩和女孩性别角色的不同,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