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起名知识 » 正文

起名洋味十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08  浏览次数:109
核心提示:起名洋味十足人名作为人类的代号之一,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要使用。由于人类的种族和文化不同,在起名习惯上也不一样。例如

起名洋味十足

 

人名作为人类的代号之一,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要使用。由于人类的种族和文化不同,在起名习惯上也不一样。例如,我国人有我国人的起名特点,外国人有外国人的起名特点。如果在起名时不考虑这种文化背景,我国人起个外国人的名字,或者外国人起个我国人的名字,从习惯上说都是有些不妥的。我国人要起我国人的名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如此,中国的民族特征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据一位欧洲汉学家对世界人名所作的研究,发现我国人名的字义要比西方人名丰富得多,字音要优美得多,形式要简单得多,字形也美观得多,并且更加灵活多变。还有人在比较我国人名和西方人名之后说,我国人名更加具有专指性,体现了礼仪之邦的特征。如在名字中一般要避开祖先的名号,讲究辈分,显得长幼尊卑有别,也让人更容易区分各自的身份,而西方人的名字正好相反。如法国人的姓名通常为二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让人分不出哪是爷爷哪是儿子,远不如我国人的名字那样直接。但是,目前有不少人看不到自己国家人名的这些优势,一味追求洋化,为孩子起些诸如乔治、珍妮、安娜、约翰、汤姆、玛丽等洋味十足的名字,既不符合我国的人名习惯,又失去了我国名字的含义深刻雅致的特色,实在有些不伦不类当名字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在社会卜使用时,当事人的目的无非有两个,即叫得响和让人记得住。假若起一个洋化的名字,由于不符合我国人的起名习惯,既叫不响,也难以让人记得住,其社会功能无疑大大降低。特别是洋化的名字大多是由字音而来的汉字组合,在字与字之间缺乏必然的内部联系,因此就显得索然无味,不容易像我国人的名字那样容易让人根据字义而在大脑中留下印象。

如果一个人的名字在社会上使用时无法让人记住,那么名字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根据一些生理学家的研究,人们在记忆东西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联想,习J喷把这些东西与别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如5185988和1545941是两组随意组合在一起的数字,我们如果把它们仅仅当做两组数字记下来肯定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要把它们永久记下来相当不容易。但如果把第一组数字与汉字“我要发我就发发”联系起来,把第二组数字与“要我死我就死哟”联系起来,不仅使记下这些数字不成问题,而且还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近年流行一首歌曲叫《1314》,其流行的原因不仅是它的旋律欢快、词曲优美,还有一个原因是“1314'’与汉字“一生一世”同音,因而才容易被人记住。同样,前些年台湾流行一首叫的《数字恋爱》歌曲,歌中用了大量的数字,如“3155530、520000、7788250、570、744',等,但并没有影响它的广泛流传,其原因也是巧妙做到了把这些数字与汉字的读音结合,让人不再把它们当成数字,而是赋予了汉字的意义,表达与这些数字同音的汉字意义。其中‘,520'’的意思是“我爱你”,"530”是我想你,',570'’是我气你。在这首歌曲的影响下,又有人用数字“88”表示“再见”,"596”表示“我走了”,"748”表示“去死吧”。这样把数字与汉字联系起来的做法显然要比单独记数字直观生动得多,因此,像数字“88”、“530'’、“520'’等几乎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几乎人所共知。由此再联系到我国的名字,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有深刻含义而让人记住的,而外国名字在由读音译成中文以后,几乎无一例外的不具备这一功能。因此,中国人起一个像外国人一样的名字,除了徒然增加人们记忆上的负担以外,只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像见了假洋鬼子一样的联想,所以不应该提倡。试想,假如在你的社交中总遇到叫亨利、约翰、玛丽等名字的同胞,所产生的感觉一定是不舒服的。但现实生活中有人不考虑这种民族习惯,一味地去赶时髦,起一些过于洋化的名字。

殊不知也许在若干年后,这种洋化的名字可能会被人从心理上轻视,付出常人没有的代价。这样的教训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过。如据上海一家媒体报道,在2003年3月20日,一对姓邓的上海夫妻生了个儿子。由于当天正是伊拉克战争开战的一天,抱回家后又赶上非典闹得厉害,就给孩子起了个萨达姆·邓·非典名字,还自认为这样有纪念意义。在为儿子办“满月酒”那天,又在酒店门口的贺匾_上写上了这个名字。结果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无不满脸狐疑,如坠云雾。最后孩子的父亲见下不了台,不得不解释这只是乳名,图个热闹,不会一直叫到大,孩子还是姓邓。另外,从1989年以来,北京石景山区一位姓王的先生自称一直对历史名人充满崇敬之情,为了缅怀古人,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奥古辜耶”。这其中,“奥”意思是深奥,“古”是古代,“辜”则意味着不辜负,“耶”是一个语气词。为此,他在1989年首次向户口所在地―河北琢州的双塔派出所提出了变更姓名申请,但被拒绝。1994年,已经回京的他第二次向户口所在地―崇文区天坛派出所提出改名,又被答复“不能改’,。1998年,他离婚了,独自迁到石景山区,户日也随之转移到该区某派出所,第三次要求改名,得到的答复还是不行。2000年、2001年,已经退休的他又屡次到派出所申请改名,后来又到石景山分局要求改名,仍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于是,2002年11月11日,他以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行政登记不依据法律为由,向石景山仄法院提出行政诉讼,要求受诉法院依法裁定被告行政行为违法,并要求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为其办理姓名变更登记手续,石景山法院受理了此案。最后,户口登记机关在多方权衡、难以胜诉的情况下,作出了同意其变更姓名的决定,并正式通知他在12月3日下午到某派出所办理姓名变更登记手续,他也在随后向石景山法院撤诉。事情至此本该告一段落,但到2005年,他又申请将“奥古辜耶”改为原姓名,则没有得到批准。究其要求改为原姓名的原因,当然是“奥古辜耶”不符合中国人名字习惯的缘故。 2004年底,_上海还发生了一场市民王徐英要求改日本名而被判决败诉的风波。原来,王徐英嫁了一个有日本继父的丈夫,丈夫还被起了个日本名字柴岗龙清。柴岗龙清的母亲在20世纪30年代做导游,结识了在上海的日本人柴岗文雄,并带他改嫁给这位日本人。后来,柴岗文雄回国,娶日本妻子柴岗芳子,但一直没有生育。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柴岗文雄于1974年到上海探亲,回日本5年后病逝,仍健在的柴岗芳子承认这位继子和媳妇的合法性,并在他们到日本探亲时称王徐英的丈夫为柴岗龙清,称王徐英为柴岗英子。在日本期间,二人还结识了一些日本朋友,这些朋友都叫他们的日本名字。回国后,在与柴岗芳子和日本朋友的书信往来中,大多数来信都在信封上写着柴岗龙清、柴岗英子收。但由于日本来信的收信人名字与身份证、户口本名字不符,二人与送信的邮递员总是大费周章。最后,王徐英的丈夫到派出所要求在自己的户口本上添加柴岗龙清为“曾用名”,但接待的户籍警先是惊讶地打量他,随后要求他回家准备一份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两个月后,派出所作出了“不予更改”的答复。对此,王徐英经过一天的思考,告诉丈夫不仅要加曾用名,而且她自己还要改名柴岗英子。于是,在当年n月10日,她把该派出所告到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法庭,理由是派出所行政不作为,干涉和侵犯了她的姓名权。12月17日,浦东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了她要求改名的上诉。事情传出后,不少人对此发表评论,认为不管其中有多么复杂的原因,一个中国公民无故把使用了几十年的名字抛弃,另起一个不符合所在民族习惯的名字,毕竟是一种“缺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表现,法院驳回其上诉不只是对稳定社会秩序负责,也是在维护民族的利益。

对于这种观点,如果我们放在起名的角度看,显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有人在起名时起过于洋化的名字,有种心态可能是为了赶时髦。其实,这种赶时髦的心态由来已久。在历史的任何阶段,总会涌现出一些极为时髦的字眼儿。如果起名时追逐这样的字,就让人感觉是为了跟风,或者是起名人的文化素质差,俗不可耐,而且这样的名字也容易重复。20世纪50年代的“建国”,70年代的“卫东’,,可以说遍及大江南北,“李建国’,、“马建国’,、“陈建国’,、“王卫东’,、“刘卫东’,、“赵卫东”""”几乎是千人一面。但这些名字都曾经是最时髦的名字,而在现在看来,则都成了政治狂热情绪蔓延的代表,是把政治色彩溶人姓名中的极端表现。而在近些年,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有大事发生,有不少人在起名时也追赶这种潮流,起一些如_上述奥古辜耶、萨达姆·邓·非典、柴岗英子之类的名字;还有人热衷于起4个字的名字,觉得这样的名字时髦,所起的名字有胡陶佳子、阎冬飞雪、园丁四郎等。其实,从名字的角度说,这些名字除了是4个字外几乎让人找不到更多的文化内涵:起名“胡陶佳子”无非是模仿西方名剧《胡桃甲子》,“阎冬飞雪”无非是用了“严冬飞雪”的谐音,而“园丁一四郎‘,怎么看怎么像日本人的名字,与卜述“柴岗英子”几乎没有区别。尽管也有报道说起名“园丁四郎”完全与日本名字无关,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分别姓李和丁,都是老师,孩子深得外公的喜欢,但由于孩子的母亲只有姐妹三个,没有兄弟,于是便想让儿子跟自己姓,而孩子的父亲怎么也不同意。由于僵持不下,两人最后决定谁的姓都不跟,而以父母二人的职业为姓,用这一职业的别称“园丁”为姓;又因为孩子是孙子辈的第四个男孩子,于是起名叫‘。园丁四郎” 。

但不管原因如何,也不管有多么充足的理由,孩子在使用这个名字的时候不可能向每个人都解释这样起名的原因,别人看到后的第一印象仍然是像日本人的名字,他的名字是洋化名字的事实一点也不能改变。诚然,名字的确需要色彩去点缀,但名字的色彩需要五颜六色。如果人人都去追逐时髦的字眼儿,也未免太单调乏味。由此不能不让人深思,虽然我国有几千年历史传统,讲究忠孝仁义、礼智道德,但占人起名使用这些字的频率实际上不高,说明古人起名也不喜欢赶时髦。孔子讲了一辈子“礼”和“仁”,但为儿子起的名字却是“鲤”。追逐时髦字眼只是幼稚和肤浅的表现,也不懂事过境迁的道理,但给使用者带来了鲜明的时代痕迹,是我们在起名时应设法回避的。为了限制起名过于洋化,追赶时髦,国家的人口管理部门也做了不少工作。除在即将出台的《姓名条例》中规定不能使用英文名字登记户口或起英文名字须用汉语代替外,在日常管理中也拒绝为那些过于洋化的名字办理人户手续。如在2005年10月,河南登封市一位姓胡的先生本想为新生的儿子起名“胡D",但在为儿子办理婴儿出生证明时首先被医院拒绝,派出所也接着表示不能用这个名字给孩子办理人户手续。当他在了解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后,最终用“胡摘”这一名字为孩子上了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