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调的甬道上,跳跃着不同字体的“兔”字,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春秋时期的篆书、秦汉的隶书……直到简体汉字,带观众走进古老的商朝,走进殷墟甲骨文的世界。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中的场景。
殷墟甲骨展区中不同字体的兔字投影。记者柯立 摄
1月13日,记者到国家典籍博物馆探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仅存于典籍中的商代被世界承认。甲骨文发现120余年来,研究者遍布数十个国家;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国家图书馆收藏甲骨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
此次大展中的“殷墟甲骨”专题,以清末甲骨文被发现为起点,展示了殷墟多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拉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通过甲骨实物展示、考古资料和场景再现、研究成果集锦等,盘点了百年来中外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甲骨文的历程,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突出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最吸引人的自然是54件甲骨实物。
现场展出的甲骨文十二生肖象形字。记者柯立 摄
展览结合互动科技,通过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进行场景复原,设置了甲骨文“立体画卷”、甲骨文的“姓属林”“模拟占卜场景区”等,利用空间立体复原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呈现震撼、绚丽的视觉效果,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理解甲骨文蕴藏的文化知识,传承来自远古的文化记忆。
殷墟甲骨展示的商代文化神秘精深。记者柯立 摄
除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盛大展览,国家图书馆还结合展览主题,与京港地铁联合主办的M地铁·图书馆,在北京多个地铁站推出公益文化项目“探寻文明的印迹”活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是三条地铁线路换乘的枢纽站,记者从E口内进入站内,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主题的文物仿制品11种。
清光绪二十年的大金榜。记者柯立 摄
来源:大武汉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编:黄璐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