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笃信天人合一的古代,历法除了是“读取时间的方法”,更被认为是蕴涵着万物生息的宇宙智慧。十二生肖的选择也将不可避免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据说在古老的黄帝时代,大神天皇氏制定“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其实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天干”有十个: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地支”有十二个: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如果“天干地支”一直使用如此佶屈聱牙的词汇,估计这个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概念就会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好在我们的祖先智慧无穷,逐渐将“天干地支”的说法进行简化。
简化后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来纪年。
简化后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来纪时和纪月。
用地支纪时,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晚上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依次类推,夜里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即为亥时。
用地支纪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冬至所在的月是子月,接下来是丑月,再接下来则是寅月……
至于纪年,则稍显复杂,需要把天干地支两相结合,让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成诸如甲子、乙丑、丙寅……癸亥。每六十年算一个周期。
对现代人来说,天干地支远不如公历这般简洁明了。但在古代,它却是人们生活中极其平凡的一部分。事实上,古人在使用天干地支时,也想出了十分巧妙的简化办法——生肖。
所谓生肖就是用动物做地支的“代表”,在中国代表十二地支的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按照一定次序被刻印在时间轮盘上,几千年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可以将之倒背如流。
但也正因为太熟悉了,人们竟淡忘了十二生肖的由来。
直到今天,历史学家们还在苦苦研究,人们究竟为何选择这十二种动物来代言地支?人们又是如何确定十二生肖的先后顺序?
如果这十二种动物只是被单纯而随机地挑拣出来作为中国历法的一部分,那它们便不可能被浩瀚动荡的历史沉淀成一种文化。
在笃信天人合一的古代,历法除了是“读取时间的方法”,更被认为是蕴涵着万物生息的宇宙智慧。十二生肖的选择也将不可避免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同时,十二生肖又和古代农业息息相关,反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人认为:“天开子时,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本来混沌不分,需要什么来消耗它的能量,而在子时活跃着的老鼠正是会消耗东西的动物,所以才要把老鼠和子时联系在一起。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鼠咬天开”的传说,认为正是老鼠把天咬开了一个洞,太阳的光芒才照耀到地上,区分了阴阳。
而牛则是开辟大地的动物,民间一直要靠牛来耕犁土地,所以才会有“丑牛”。
到了寅时,天地交合,万物一一诞生。为了维持宇宙的平衡,需要吞噬生灵的野兽来印证“有生则有杀”的自然法则。虎是万兽之王,在寅时又最为凶猛,于是就有了“寅虎”。
至于卯时,则是太阳将出未出之际,此时月亮还未完全隐去,月中的玉兔在忙碌捣药,人间的兔子正跑出来吃草,所以会有“卯兔”。
上午七点到九点为辰时,露水丰盛,天地湿润,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负责布雨行云的神兽“龙”,辰就这样属了龙。
接下来的巳在纪时里表示九点到十一点,此时温度升高,蛇渐渐从行人所走的道路上离开。而在纪月里巳又被看作“四月之卦”,每逢这个季节,草木繁盛,喜欢隐匿在草丛森林里的蛇最为活跃,如此就有了“巳属蛇”。
午时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时段,同时也是阴气渐生之时。马既以强健有力的身体体现着“阳”的刚气,又蹄不离地,连接着蕴涵阴气的大地,所以被当成最能体现“午时”的动物。与此同时,在民间也有着午休喂马的习惯。
未时是下午一点到三点,按民间的经验,此时最宜放羊。之后的申时则暮色渐浓,山林里的猴子忍不住发出啼叫。因此未属羊,而申属猴。
到了酉时,太阳落而月亮升,正如月中传说有玉兔捣药一样,太阳里也传说藏有金鸡之精。再加上人们需要在酉时将放养在院子里的鸡赶回鸡窝,酉便理所当然地属了鸡。
戌时时分,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休息,为防贼患,需要放狗守家护院。而到亥时,天地寂静一片,再没有什么比猪这种除了吃睡便一无所知的动物能更好的反映这混沌时刻,因此戌属了狗,亥属了猪。
经典脍炙人口,但网上常以讹传讹,糟蹋经典,也误人子弟。本公众号力求传播规范正确的国学经典文字。欢迎关注,也欢迎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这个公众号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收藏,期待在经典的长廊中与你相遇 :)
▼想加入国学学习群,请联系我▼用国学滋养灵魂【秘密花园】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徐老师的国学沙龙直播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