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十二生肖 » 生肖运势 » 正文

伏羲的图腾是什么(伏羲是什么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10  来源:少女心泛滥  作者:少女心泛滥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前言: 十二生肖到底起于何年,有人从清代学者赵翼著的《陔余丛考》里得证,说是起源于东汉。这话有根据,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无

前言:

十二生肖到底起于何年,有人从清代学者赵翼著的《陔余丛考》里得证,说是起源于东汉。这话有根据,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无神论者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物势》中说:“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等等。他一共写了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l2生肖都齐了。

1975年l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第ll号秦墓出土文中,发现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的文章里,清清楚楚地记着用生肖占卜、盗者相貌特征的文字,这证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十二生肖了。据考证,第ll号秦墓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l7年。

有人说,我们的祖先用生肖纪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诞生了,而且具体地指出“始于夏,流传于西周”,并“由史证得”。还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源于二十八宿所代表的二十八种动物,即源于星宿学。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即十二属相是由黄帝所选定。在陕西临潼骊人祖庙的西北,有一巨石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被称为“十二像石”。传说这“十二像石”是黄帝与仓颉刻建的。

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可能来源于古氏族图腾。如彝族的十二属相纪日、纪历,可能起源于古代西羌族的图腾崇拜。但同时认为,汉族的十二属相几乎与原始图腾关联不大或毫无关联。

十二生肖究竟起于何时?如何产生?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生肖文化的探讨研究和生肖印的创作,积累了不少相关的资料。我们认为,十二生肖来源于伏羲图腾。王大有先生在《龙风文化源流》中说:“在中国以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配合的纪年、纪日韵传统习惯中,称地支中的辰为大龙,巳为小龙。大龙即是仓龙亦即扬子鳄,小龙即蛇,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俱为中国远古图腾的演化与遗风。”他又说:“蛇被称为小龙,当与以蛇为图腾的女娲族同以龙为图腾的伏羲族世代通婚有关。”王大有先生认为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俱为中国远古图腾的演化与遗风。这无疑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十二生肖如何由远古图腾演化而来,王大有先生由于着眼于他的龙即是扬子鳄传说的阐释,对其余未加详说。本文的侧重点即是从远古图腾演化人手,以破生肖起源之谜。

一、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图腾”一名,为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是“它的亲属”或“标记”的意思。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杨垄在<原始社会发展史>中说:图腾“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部落内各群体把“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依岑家梧先生的看法,通常所说的图腾,就是人们相信某种动物为“集团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

最早的图腾是动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动物图腾中,最早的又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形貌、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较接近,较容易被人认为是同类。至于其它非哺乳动物图腾,可能是万物有灵观念产生后出现的。依此种认识我们来分析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确实有可信之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除龙、蛇、鸡三种外,其余九种全是哺乳动物。鼠虽是十二生肖中最小的动物,但却是哺乳动物,而且列为榜首至于为什么列为榜首,后文将要论及。

龙是我国古代各部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因此它不会在很少崇奉或无人崇奉的图腾的基础上产生,它只能在许多氏族部落都崇奉的图腾的基础上形成。据史籍记载,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很多。《论文》云:“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被称为蛇种者,都是以蛇为图腾的。又‘山海经>记有众多的“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面”之神,伏羲、共工等许多神也被描绘成“人首蛇身”。书中记述的八十六个半人半兽神中,半兽为猪、马、牛、羊、犬、鸡的神就有二十六个,占百分之三十。根据民族学资料,这些半人半兽形象,大多是图腾祖先或图腾神形象。这说明古代有很多氏族部落以蛇或其它哺乳动物为图腾。正因为如此,在蛇图腾基础上演化的龙才会被大多数氏族部落所接受。所以,龙当然是在蛇图腾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但从历代龙的不同形象来看,龙不是一次定型,而是在吸收了众多动物的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成形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人是在以蛇影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构想,不断创造,不断完善,由简而繁,由不统一到统一,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有角、有足、张着血盆大口,凶猛无比的龙。《尔雅翼·释龙》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龙皆是“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鹾、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的九似之形。这形象地说明了龙是以蛇为基形,兼取诸兽之长而逐渐形成的图腾神。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鼠的尾,鬣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那么,在龙的演化、定型过程中,是谁起到了统一作用呢?根据众多学者的考证,认为是太嗥伏羲氏,也就是说,龙是由伏羲氏所创造的,是太嗥部落的图腾。杨和森先生在其所著《图腾层次论》中说:“伏羲是我国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生活于西北陕甘青高原的羌戎部落。……巩昌、秦州、成纪以今日甘南之渭源,天水、秦安、通渭等地区在隋唐以前,这里一直有古羌戎在繁衍生息。从考古文物来看,西安半坡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我国西北几乎所有的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均与羌戎密切相关。伏羲氏族部落生活在今陕甘高原的‘古西戎地’,自然属于古羌戎。“李昆声先生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各种主要文化,都是古代氐羌及其先民的部落、部族创造的。”湖南的何光岳先生运用大量的史料,得出结论说,伏羲、神龙、炎帝等氏族部落最早都生活在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一书中说:鲧禹与伏羲原是一家人的神话起源于西起甘肃甘谷县,东至陕西临潼这一地区。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甘谷县恰在渭河南岸,陕西临潼也在今渭河南岸。今渭河实为古黄河。这一地理环境不禁令人联想到洪水。“大量的资料证明,居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一带的太嗥伏羲部落首创了龙,这是无疑的。

杨和森先生认为,彝族、纳西族、傈族、巴人等都是古羌戎的后裔,最早可追溯到伏羲时代。《墨子疆国篇》说:“秦西有巴戎。”依此杨和森先生说:“鄂西、川东一带古代巴国的巴人为甘南天水地区的西戎。天水东连陕西,南接古代巴国。伏羲氏族的后代有一支‘降处于巴,是生巴人’,表明他们已从西北延续至今山东,鄂西一带”。《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篮乘,乘篮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路史·后纪·太吴伏羲氏》说:“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篮,是司水土,生后熘,后烟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既然彝人、巴人都是伏羲氏族的后裔,那么透过彝族等氏族的图腾遗风我们亦可以窥到十二生肖形成的蛛丝蚂迹。杨和森在其所著的《图腾层次论》中说:“彝族尊左习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保留。为哀牢山南澜县虎街山神庙和乌蒙山禄丰县黑井山神庙的正壁中央绘黑虎头,两侧绘以虎为首的十二生肖全身图像;左起从上至下为虎、兔、龙、蛇、马、羊,右起为猴、鸡、狗、猪、鼠、牛”。又说“在彝区广泛流行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鼠、牛等‘十二兽’纪年、纪日的历法。此‘十二兽’最早当是彝族及其先民的图腾对象。从彝文石刻称此为‘母虎日历’,供奉‘母虎日历’的山神庙正壁所绘‘十二兽’神像以虎居左首,并在正中绘有巨形黑色虎头,……以及每隔三年在山神庙举行的‘十二兽神舞等看此十二兽’中的虎属于‘彝放大的原生图腾,其余十一兽则是演生图腾。”这些资料都能说明十二生肖来源于伏羲图腾,是伏羲图腾演化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具体来说,龙与蛇同源。古人就是以蛇为蓝本,塑造出龙的形象。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已经指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龙与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司马下》《山海经·图赞》云:“马实龙精、爱出水类”。对“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我们也可以理解了。龙与牛,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天水伏羲庙的伏羲塑像的首部即塑有牛角。《伪列子·黄帝篇》说:“疱牺氏、女娲氏、夏后氏.蛇身人首,牛首虎鼻。”为什么要假借牛的首角呢?这不仅是由于牛的驯养,使古人“能取近譬”,更重要的是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牲畜。李诞在《龙崇拜的起源》中说:“我们现在还常说‘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这实在是确论。龙与猪,从出土的龙形玉、兽形玉来看,除了龙身与蛇有关外,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猪这一同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有关。龙首源于猪首,生动地说明,养猪与原始农业相伴随,龙形象是伏羲氏族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象。龙与羊,龙的形象中也揉进了羊角的成分。《白泽图》中说:“羊有一角当顶上,龙也。”《太平广记》卷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云:’蜀庚午岁,金州刺史王宗郎奏洵阳县询水畔有青烟庙,数日,庙上烟云昏晦,昼夜奏乐。忽一日,水波腾跃,有群龙出于水上,行人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为玉方之色,有为牛马驴羊之形。”龙与狗,“狗有天狗之名,亦龙之形”。《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赤犬”,名日天犬,其所下者有兵,《山海经·西山经》“阳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自首,名日天狗,其音为榴榴,可以御凶”。历史上还有许多狗化为龙的记载。至于龙与虎,由龙的出神入化和虎的威武勇猛奠定了二者合作的基础:神性和神职上的互补和对应,在文物出土中,龙虎同时出现的情形并不少见。1987年6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了距今六千余年的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址,其中有一大型墓葬,在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的龙、虎各一的蚌壳堆塑轰动了考古界。伏羲龙图腾的演化形成,除了综合了以上动物的特征外,据许多专家考证,还吸收了鳄、蜥蜴、鱼、恐龙、穿山甲、凤、闪电、虹等动物与物象的特征。台湾学者张渊量博士在《无字天书初探》一文中说:“依据记载,伏羲时代有十一代,其中三代是圣人,即包羲氏、疱牺氏,伏羲氏。牺是指大牲,取象众生,以十二生肖作代表……”。董家尊先生根据图腾学说,探讨了古姓和十二生肖的来源。在他看来,偃、娩、坛、姬、婉、妃、烦、姜、埔、妒、嫂、姒十二古姓和十二生肖分别由鼠、牛、虎、麒麟、龙、蛇、马、羊、猴、鸡、犬、象十二个图腾演化而来的十二生肖的产生,据以上论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伏羲时代,已有众多的图腾。随着西戎伏羲部落的繁衍和迁徙,其后裔也不断融合于东夷、南蛮、北狄和华夏之中,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龙文化。史载伏羲“教民以猎”说伏羲“作结绳而罔罟”,教人“以佃以渔”;并对所获野兽作了一番驯豢,使之成为家畜,即“豢育牺牲、伏牛、乘马”。表明伏羲处在狩猎向原始畜牧业过渡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十二生肖也就在伏羲部落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当是自然而然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之所以被选定为中华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的生肖,除了伏羲部落图腾发展演化的原因和经济生活影响的原因外,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

二、

十二生肖中,鼠的体型最小,且又是人们最讨厌的动物。但为什么偏偏排在首位?这令人费解。有一种说法是:十二相属的顺序,是按照十二种动物的足趾奇偶而参差排列的。据说牛是四趾,为偶。从牛至猪,一偶一奇,多错排列,只有鼠特殊,其前足四趾为偶,其后足五趾为奇,它奇偶占全,不便安插,故于首位。但为什么不排在末位呢?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十二生肖的顺序,是古人依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活动时辰的特点来安排的,这种说法显然是臆说断想,不足为谈。

我们认为,十二生肖牛、鼠被排在首位,与早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有很大关系。在原始社会,特别是在撄取经济时代,人类自身的生产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恩格斯曾指出,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远古时代,劳动工具极为简陋,劳动生产率极低,而狩猎和渔猎生产又需要集体的力量。另外,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抵御外敌侵袭,也需要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因此,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据研究,原始社会人口的死亡率高达50%。旧石器时代世界人口百年增长率不超过1.5%,新石器时代世界人口百年增长率不超过4%。与此相伴的是原始人类的平均寿命很低,根据多种估计推测,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初民们平均年龄在2O至3O岁之间。可以想见,原始人类只能以增加出生率来求得和扩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因此,人口问题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成了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延续的根本大事。这就导致原始人类产生了炽盛的生殖崇拜。从时间上说,生殖崇拜一般先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生殖崇拜的直接发展,也是一种特殊表现,属于生殖崇拜的第二阶段。伏羲女娲的传说,便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例子。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说,女娲本为蛙,蛙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尔后再演为生殖女神。伏羲也许本为蜥,蜥即蜥蜴,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男性的象征,尔后再演为男性生殖神。古人之所以奉伏羲为“春皇”,原因即在于他是一位生殖繁育之神,因此视图腾是氏族的始祖,也是氏族的“种源”。鼠可以说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但是其繁殖力却大得惊人,在十二生肖中列第一。先民们为了祈求自身的繁衍,便把目光投向了鼠,以鼠为图腾崇拜,希冀为人口的增殖带来好运。这点在《诗经·周南》的“螽斯”篇中也可得到证明。“螽斯”篇是一首祝颂妇人多子多孙的诗。“螽斯”即蝗虫。由于蝗虫的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所以诗中盛赞了蝗虫的这种繁殖力,对蝗虫大加崇拜。为诗所言:“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译成现代白话文即是你呀多子孙,数量多呀赛蝗虫。鼠图腾在民族史料中并不少见。据陈宗祥考察,西康傈僳族鼠胞族衍生了松鼠、花耗子、田鼠、臭耗子、长耗子、小眼睛鼠、粗毛鼠、钻土鼠、贼精灵鼠和好吃鼠等十二种鼠氏族,可见鼠的繁殖力之大。古代西城有鼠王国,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西城有鼠王国,鼠之大者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大鼠头悉已白,然带金环枷。商贾有经过其国,不先祈祀者,则啮人衣裳也。”1900年,斯坦因在新疆丹丹乌里克的寺院遗址中,发现几块版画,画正中有一奇异的鼠头人身的神,大概即是古代鼠王国的图腾神。西非特拉人的猎人栗鼠传说中这样叙述道:一猎人获一栗鼠,取之归家,其妻悬于灶边。不久,猎人之妻忽逝,栗鼠变身为一妇人代猎人理炊事,事毕,复归栗鼠形。猎人返,栗鼠又忽变为妇人,被猎人发现。乃对之日:“畜兽!汝取人形出现于我前,我已知之。惟我不欲汝再变兽类。我爱汝,从今起汝为我妻。”栗鼠日:“但我有一条件,从此汝勿称我为兽,盖我已人类矣。若应允则可成夫妇。”于是猎人与栗鼠结婚,即今之栗鼠家族也。岑家梧在《图腾艺术史》中谈到,栗鼠为男根的象征物,原因有二:一是鼠类繁殖力最强,二是鼠类善于钻洞。可见,把鼠排在十二生肖之首,实在与先民们的生殖崇拜观念有关。

再如猴,山林中的猴成群结队,由于繁衍力旺盛,也成了人类祈求生殖繁盛的一种特定的崇拜对象。这与早产儿和某些新生儿的多胎毛,以及某些新生儿返祖现象中的尾骨较长,也不无关系。何耀华先生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一文中谈到彝族的图腾崇拜时,利用了凉山彝文经典《勒俄特衣·雪子十二支》的经文:“雪族子孙十二种,有血的有六种,无血的六种。……有血的六种是:蛙为第一种……猴为第五种,猴类分三家,住在树林与岩石上,猴类繁殖无数量。人为第六种,人类分布遍天下。”在有血的六种中,除人以外,谈到“繁殖无数量”的只有熊和猴两种哺乳动物。

龙图腾生殖崇拜在古代就存在。一些传说中的祖先和许多帝王都说其母成神龙或龙的象征物——虹而生,为炎帝、黄帝、颛顼、尧、刘邦等。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民族认为妇女必须接触龙的象征物才具有孕育的能力。彝族老人认为,彝族是龙子龙孙,不与龙交配,人丁不兴旺,六畜不发展,因此,凡是龙的子孙都必须举行这种仪式。哀牢山区的彝族每年都颛举行一次祭龙大典,其中有人与龙交配的象征性仪式。在我国古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国语·郑语》说:夏代末年的时候,褒族人的祖先神化成两条龙,在褒人的王官大厅上交配,并留下了~大滩精液。褒人当然很惊奇,于是用占的方法请示了神明,并按神明的旨意把这些精液收藏了起来。后来,经过大约七百年时间,到周后王的时候,人们才把这些精液取出来观看。谁知道一旦打开储藏柜,那些精液竟然满地流淌,无法驱除。国王于是叫来一批妇女,让她们脱下裙裤,围着龙精跳跃呼叫。这精液遂化成黑色的小龙,穿进王官,王宫中的童女们遇上这小龙,竟然在若干年后都未婚而孕了,并在又一个若干年后,纷纷产下了龙子。这真是典型的生殖崇拜遗俗的生动展现。我们联想到在汉代画像中,伏羲和女娲的身尾,常常扭在一起,这明确地向我们表示了生殖崇拜的内涵。

鸡作为生肖的涵义更是明显不过了。鸡在十二生肖中属卵生动物。它的生殖能力在卵生动物中亦属强者,所以也被先民们作为祈求自身繁衍而崇拜的动物。古代裔族以玄鸟为图腾,不少在古籍均记有简狄吞鸟卵而生始祖契的神话。秦始祖亦传说系吞卵而生。河南的淮阳县是伏羲建都的地方。《竹书纪年》说:“太吴之母属于华胥之滨,履巨人迹……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都宛丘。”考古发掘已经在河南淮阳县发掘出了伏羲建都的宛丘古城。淮阳的人祖庙与天水的人祖庙同属国内最大的伏羲庙。在淮阳,最为隆重的是三月三人祖庙会。据民国《淮阳县志》卷二载:。人们除了祭人祖——女娲和伏羲外,还有占,掏子孙窑、抢泥娃娃等巫术活动,又有巫医、唱戏。据说,过去在人祖庙会上还有男女野会的现象(材料据宋北麟《上巳节考》)。在淮阳一带,还流传着“三月三,吃鸡蛋”的民谚。当地群众每到三月三必吃鸡蛋,认为这样才能丁兴旺。对鸡肖的崇拜遗俗于此可见一斑。

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十二生肖形成于伏羲时代来源于伏羲图腾。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龙为首的图腾崇拜综合了众多的图腾肖兽的特点,形成博大宏伟的龙文化。十二生肖中沉淀着伏羲图腾演化的遗痕,也渗透着伏羲时代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