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正确的算法。 以农历新年算的, 其实是因为现在的人对传统习俗不了解, 产生了误解。
最早的时候, 我们在年末年初,是有三个节日的。
第一个: 冬至。 这是一年最冷的时候, 昼最短,夜最长。过了这一天,从冷变暖,昼开始变长,夜开始变短。所以古人认为, 这是天地阴阳转换的一刻,是阴尽阳生的伟大时刻。于是大家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典,一般有驱鬼,祭祖,等的呢过活动。
第二个: 除夕和元旦。 这是历法上新旧两年更替的时间, 所以大家取其“辞旧迎新”的寓意, 予以庆祝,但是一般不会有大型的庆典, 只是会有很多民俗活动, 比如贴门神,贴桃符——后来演变为春联,等等。
第三个: 立春。 这是24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正式结束,而春天确切的到来了。大地回春,对农耕为本的中国来说, 是最重要的一个日子。所以大家会举行庆祝活动,喜迎新春。这个节日,就叫做“春节”。 所以要注意, 过年过除夕, 和春节,其实是两回事~~
而属相,也是以立春为划分的。
为什么属相以立春为划分? 因为属相是对应干支纪年的。 而干支纪年,却不是按照历法里面的1月起算的,而是按照24节气起算的。这是因为,农历殷历是太阴历,依据月亮变化制定的, 虽然有其道理, 但是在指导农耕方面, 我们更多的需要看太阳的运行轨迹, 于是我们的古人制定了24节气,来划分太阳运行的轨迹,作为殷历的补充。
所以 立春 作为24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就是干支纪年的开始,也是属相的开始。
古时候,人们大部分庆祝冬至,而除夕和立春,则只有节日,庆祝活动较少。所谓冬至大过年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唐朝以后,也有过立春大肆庆祝,而冬至一般过的时候, 总之各朝各代依照风俗而定,没有定数。
那我们现在这种, 冬至和立春都一般般, 主要庆典放在除夕元旦的风俗,是什么时候确定下来的?
答案是,是民国时期定下来的。
清朝的时候,冬至有祭典,除夕有宴会, 立春更是有盛大的春典,皇帝要亲自下地耕田以示鼓励农桑。
到了民国,新政府,没有了祭天祭祖,一下子大家对如何过年有点混乱。 于是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发布了一个政令, 规定以除夕元旦,为法定假日,到时候政府放假,民间庆祝,而冬至和立春,被视为是封建皇帝祭天祭祖的活动,就不提倡了。
于是从此以后,大家把冬至的祭祖、除夕的守岁贴春联、立春的迎春描绘等等习俗,全部汇集在了一起, 就成了今天的——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