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析建筑的中庭设计的背景与发展历史,以及所处的现状。
关键词:空间;中庭设计;自然生态
引言:中庭是一种开放的空间建筑,其特点是引入更多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更好的与自然沟通,同时给建筑本身增加交流空间既公共性,符合人类的社会性质。
什么是中庭
中庭是被墙壁或者建筑物包围的开放的空间:花园、广场、球场、四合院.......最早出现在居民建筑中。在建筑中,中庭是指一块开阔的空间,通常有几层楼高并开有窗户,在办公楼中中庭通常紧邻主入口。
中庭的背景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中庭空间的雏形。慢慢的庭院成为百姓居住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算是在清贫的居民都会用篱笆圈出一块空地作为自己的小院。后来逐渐演变成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也就是所谓的家大业大,其中以皇室建筑最为突出,体现封建制度的无上集权和威严。中庭空间在佛教建筑中也较为常见,同样体现佛法无边,普渡众生的寓意。
中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福建的土楼和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最初的目的是抵御敌人的入侵,将中间空出来的区域作为日常的生活空间。
在国外,庭院同样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生存,这一法则从人类发展之初就存在。根据考古发现,最早在公元前6400-6000年的Yarmukian遗址中就出现类似庭院的遗址。同样,古埃及的一些建筑,在空间的布置上就有庭院或者称中庭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工业革命后,钢铁水泥大厦林立,人们开始向往在庭院中的自然生活,建筑师便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中庭”悄然产生。
简单通俗的说,中庭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天井”、“大堂”、“院子”等的新表现形式。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风潮”。
值得一提的是你现在所熟悉的观光电梯、商场以及酒店中的巨大中庭设计都源于这位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
随着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量不断变大,以往的水平庭院式建筑逐渐在大趋势中被商业淘汰,随之替代的是公寓房、商业广场、写字楼和旅馆等等垂直型建筑。建筑从较为简单的二维变成复杂的三维,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就是最好的例子。
传统的庭院以其直接的观赏性功能为主,好比苏州园林,一种可以游玩、观赏、居住的建筑形态,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美化自身居住环境的完美结合。
现状
现代建筑中,庭院更加偏重为一种新的功能元素应用到设计中。例如意大利米兰的垂直生态森林,打破了以往庭院在建筑中的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局限,赋予了生态环保和绿色节能的新功能意义。庭院作为生态建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现,在改善建筑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在建筑中倡导可持续发展其重要作用。
除了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性,庭院在现代建筑中还具有增强自然通风,补充采光以及改善空气环境的作用,因此,功能性也是现代庭院发展中的凸显趋势。
在如今大环境情况下,用地条件限制以及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人们早已不满足物质上的消费,开始注重从精神上带来的愉悦,更加需求对生活的意义。商业环境作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场所,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功能空间,通过不断地融合、交叉衍生出新的功能型态。中庭,便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你应该有所经历,在以往老旧的商场里,每个空间只有狭窄的楼梯或者扶梯连接,商场里的功能也很单一,基本上都是服装类消费。而如今,近几年新兴的商场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和建筑空间带来的意义上,不仅融合广场公园,更将各类娱乐空间为一体,大大增进人们的幸福生活。
如今高楼林立的社会背景下,空间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功用功能,还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起重要的改善作用。
对自然的渴望和追求是中庭空间的永恒主题。
想了解更多的建筑中庭案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寺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