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一位女性朋友,40岁,单身未婚。有人想给她介绍对象,人还没介绍,她就提出了三点要求:在广州没有房的不要;长得不太好的不要;结过婚的不要。
就冲着她的三点要求,对方不敢给她介绍了。这位女性朋友说了以下一段话:“我的人生已经过半了,没有精力再和一个人从头开始奋斗,年龄已经不允许了。我是年纪越大越变得现实。”听完她的这番话,我感觉很诧异。毕竟年纪大了,多多少少都会选择向生活妥协,更多的是会委屈求全,宁愿糊涂下半生,而不是孤独终老。但是对于这位40岁女性来说,她反而是活成了人间清醒。哪怕自己年龄大,也绝对不会委屈自己,一定要条件足够好,自己才会托付终身。如果遇不到,宁愿自己一个人度过下半生。
说真的,她的三大要求都非常考验对方的条件。第一点,在广州买房,这个是需要一笔丰厚的积蓄,又或者说是靠早年的好运气才能拥有一套房。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哪怕位置偏远一点都已经是超越了90%的人了。第二点,长得要五官端正。她的原话是:长得不太好的不要,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能太丑,最低要求也要看得过去,也就是说身高,颜值上要达到最基本的平均水平。再看最后一点,结过婚的不要。也就是在婚姻史上要空白值,不能有任何历史痕迹。这位女士从房子、形象和婚姻史这三大维度提出要求,让人感觉她很现实很犀利。
估计很多人会抛出疑问:她自身条件如何?在广州有房、相貌过得去、没婚史的男人会看得上她吗?这位朋友月薪9000,有一定的积蓄,相貌一般,没有结过婚,在广州也没有买房。就这样衡量的话,女方的条件也是一般,所以根据她的三大要求来说还是有点小挑剔了。但是在了解到她的原生家庭和个人经历后,我又有点理解她的这些“高要求”。
朋友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有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排在中间的她得不到父母的宠爱,一年就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吃得上一顿饱饭。她对我说,她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吃一整只鸡。她说一年就只有一次机会吃鸡肉,家里人多,每次她也就只能吃几块,贫穷和饥饿留给她不愉快的童年回忆。
她读完初中后报读中专学了一门技术,她说家里也没有钱支持她读高中上大学,不如早早出来工作赚钱。她中专毕业后,也就是19岁就出来社会工作。她离开了家乡,来到广州打拼,开始了长达20年的打工生活。那时候2000年左右,工资几百块钱,她省吃俭用,挤牙膏式的存下钱来,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慢慢地工资从几百块到几千块再到现在的九千块,她的生活也变得“小康”起来。小时候梦想的吃鸡、吃饱饭,在她出外打工的这些年都实现了。
她说她工作后,口袋里有钱了,终于吃饱饭也能穿暖了,人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这种愉悦和满足让她感觉非常幸福。就是这样一位在贫穷原生家庭里走出来的普通女性,在40岁的年纪她已经不想再走回头路,重新回到贫穷又辛酸的生活状态中。一个人赚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生活就已经很幸福,何必委屈求全找一个什么都还没有的男人结伴终生呢?与其和对方从零开始奋斗,不如关门自己好好过,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何等潇洒自如?
趋利避害,人性本如此。如果有选择的话,谁愿意受贫穷的罪?如果有选择的话,谁愿意在城中村租房过下半辈子?你说她现实,她觉得自己是人间清醒。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个人经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的择偶标准。如果时光倒退回20年前,她20岁出头,也许她的择偶标准会和现在不一样,也许她愿意和另一个人一起奋斗拼搏。但是人到中年的她,已经身心疲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