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面相手相 » 面相 » 正文

1970年出生的人属什么命(1970年生人是什么命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20  来源:回忆毕竟是远了  作者:回忆毕竟是远了  浏览次数:6
核心提示:1970年,著名作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家中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人是叶挺次女叶剑眉,郭沫若与叶剑眉再谈昔日叶挺的往事,对故人的

1970年,著名作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家中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来人是叶挺次女叶剑眉,郭沫若与叶剑眉再谈昔日叶挺的往事,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再次被呼唤出来。

郭沫若与叶挺,相识于意气风发之时,脑海里的时光倒流回北伐时期......

图|毛主席与郭沫若

相见恨晚

1926年,北伐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由共产党人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锋,开赴湖南安仁县城,一举击败北洋军6个团,首战告捷。

紧接着,叶挺又率领部队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立下卓越战功,叶挺也因此被赞誉“北伐名将”。

叶挺独立团的胜利,给许多尚在观望的国民党部队带来希望,加入到北伐战争中。7月9日,国民革命军共有8个军,约10万人在广州召开誓师大会,宣告北伐战争开始。

图|叶挺

当叶挺率团奔赴战场时,在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的郭沫若,结识了一批早期共产党领导人,之后,郭沫若以“准备新政治部”的身份,参加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总司令部政治部战时工作的活动。

郭沫若也参加了7月9日的誓师大会,他听从革命的召唤,慷慨激昂地致辞:“革命不成功,誓不回广东”,颇有毛主席少时走出湖南韶山老家时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气势。

广东大学法律学院,师生们聚在一起专门举行“欢送郭沫若等同志参加北伐大会”,支持他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图|郭沫若

作为北伐先锋部队的叶挺独立团战平江,破天险汀泗桥,长驱直入武昌。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始终关注着叶挺独立团的战况,那时他与叶挺虽然素不相识,但机缘巧合,郭沫若对这位北伐名将丝毫不陌生。

他们都投身于北伐战斗中,并且在攻克武昌的激战中相遇,叶挺有着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实乃一代战将之才,郭沫若称叶挺为“赵子龙”。郭沫若比叶挺大4岁,二人有着同样的革命志向,又相互欣赏,相识之初甚至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叶挺在战场上挥洒热血,而郭沫若则以笔为矛,对于蒋介石打击共产党人和革命力量的行径,他发文讨蒋,撰写散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字字珠玑,揭露蒋介石的行为,这让34岁的郭沫若一时之间成为风云人物。

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却开始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准备背叛革命。

郭沫若发出讨伐蒋介石的檄文还不到一个月,蒋介石就背信弃义,公然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时间,上海风声鹤唳,李大钊、陈延年、汪寿华等革命烈士都在那段时期牺牲,为革命付出生命。

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使革命走向复兴,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发动武装起义,走上武装革命道路。

南昌,国民党军队少,假使起义爆发,敌人援军一时之间赶不过来;而且自北伐战争起,南昌及其周边地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南昌人民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慨;从各种角度来看,起义的地点就定在南昌,也就是“南昌起义”。

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为这次起义的主力部队。

郭沫若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他在革命委员会中继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他、与叶挺相聚南昌,再次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南昌起义之后,起义队伍继续南下作战,也就是在转战的过程中,随军的郭沫若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共产党的队伍。

接下来,郭沫若、叶挺这对性情投合的好友虽分隔两地,却遭遇了几近相同的命运......

图|1927年在南昌,前左二为郭沫若,左四为李富春,后左二为李一氓,左三为林伯渠

同舟共命

叶挺率军南下,领导广州起义,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反击。遗憾的是,这次起义失败了,叶挺遭到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海外,过了一段无比孤寂的生活。

郭沫若与叶挺虽天各一方,但二人遭际着几乎一样的命运,为躲避国民党的缉捕,周恩来悉心安排郭沫若出国,原本打算去苏联,但郭沫若突然患上伤寒,耽误了船期,最后改道去了日本。

乱世之中他们都与组织失去联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叶挺、郭沫若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图|左一为苏联顾问铁罗尼,右为郭沫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二人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继续踏上革命之路,郭沫若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慰问前线战士,上海失守后,郭沫若又去其他地方开展活动。

叶挺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与毛主席见面,叶挺坚决表示自己完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定要抗战到底。

根据国共合作的协议,将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参与游击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叶挺受命出任新四军首任军长。

好友一别十余年,叶挺与郭沫若各自经历命运坎坷,然后再次在武汉的新四军办事处重逢,二人寒暄,关怀彼此这么多年的生活,叶挺向郭沫若讲述自己组建新四军过程中的周折,如今再次奔赴战场,他百感交集。

郭沫若向叶挺讲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自己义无反顾返回祖国,辗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活动。这次,郭沫若是受国民党陈诚之邀来到武汉,郭沫若说,不了解陈诚邀自己前来,是所为何事。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叶挺、郭沫若去向周恩来打听,得知国民党政府打算在恢复部队中原有的政治部,他们的人事安排是,让陈诚担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翔担任副部长,郭沫若有经验,国民党政府准备让他担任第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

大家对这样的安排实在不理解,叶挺义愤填膺地说道:“周恩来就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原祖,完全可以出任部长,郭沫若来做部长其实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一定要叫陈诚来做部长。”

郭沫若也不甚理解,不过当下国共合作统一抗日,周恩来曾劝郭沫若:“只有你出任三厅厅长,我当这个副部长才是有意义的。”

考虑到抗战事业,1938年4月,郭沫若接下这项任命,开始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救亡宣传活动。

图|郭沫若(左三)与周恩来等人合影

就如北伐时一样,叶挺率军奔赴前线,郭沫若在后方工作中倾尽心血,二人只得在武汉短暂重逢后,再次告别。

临别前,郭沫若留给叶挺一幅字,上面写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顾名思义,部队的将领可以改变,但是志向是决不可动摇的

叶挺尤其喜爱郭沫若的这幅字,他悉心收藏这这幅字,因为它不仅是二人革命情义的见证,更是对人生的勉励。

作为新四军军长,叶挺与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通力合作,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战场之下,叶挺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和国民党内的朋友等,募集物资、武器等,以壮大抗日力量。

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时,谁又能想到国民党蒋介石依旧贼心不死,不仅不积极抗日,还将枪口对准新四军。

图|叶挺(右一)与周恩来等人合影

赤子之心

1941年,叶挺、项英奉命率领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行军北上,当部队走到皖南泾县茂林地区,国民党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7个师8万多人发起突袭,新四军瞬间陷入重重包围。

叶挺指挥战士们浴血奋战整整七个昼夜,但因为事发突然,弹尽粮绝,众寡悬殊,新四军战士们大部分都壮烈牺牲,长眠于此,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杀害,叶挺不幸被捕。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它的惨烈程度足以想见,一支战力强劲、充满血性的队伍就这样被国民党残害。

事件发生后,党组织采取坚决的斗争政策,毛主席公开发表谈话,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战的罪恶阴谋,同时开始新四军的重建工作。

在这场事变中,无数的战士们失去了生命,而叶挺也从战场走进牢狱,他被国民党扣押起来,身陷囹圄。

图|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

消息传到郭沫若耳中,郭沫若悲愤非常,笔下的文字就是他的武器,郭沫若慷慨激昂,作诗多首,表达对国民党蒋介石恶劣行径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是对老友叶挺的深刻关怀。

狱中,蒋介石威逼利诱,叶挺都不曾动摇,当时郭沫若赠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他坚定的信念,无论国民党使出什么办法,叶挺都坚贞不屈,严词拒绝,到最后,国民党也拿他没了办法。

叶挺无法再驰骋疆场,抗击日寇,他就沉下心来,一方面创作诗歌,将自己心中意志化为文字,另一方面,他一直在不断关注着郭沫若的作品。

那段时期,郭沫若撰写了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了除暴牺牲的爱国志士的英雄形象,还有历史剧《屈原》,郭沫若将爱国之情融入到这些作品中,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狱中的叶挺一直在关注着郭沫若。

到1942年11月,叶挺辗转上饶、恩施、桂林等地,被关押于重庆郊外,他想起来,好友郭沫若即将过50岁寿辰,条件有限,但叶挺还是决定,要亲自为郭沫若准备一份礼物。

图|叶挺

他用香烟罐的圆纸片制作而成一枚“文虎章”,1912年,北洋政府设立文虎勋章、嘉禾勋章等奖章,用来授予陆海军中有战功的人。

叶挺做好“文虎章”之后,在一面写上“寿强萧伯纳,骏逸人中龙”十个字,后来他又改成“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萧伯纳是爱尔兰的著名剧作家,1942年时萧伯纳已经86岁;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诗人,如此夸赞是叶挺对郭沫若的极大肯定与祝福。

在“文虎章”另一面,他写上“祝沫若兄五十大庆 叶挺”,来表达自己的真挚诚意。

夫人李秀文去狱中看望他时,叶挺将自己认真准备的寿礼交给她,让她代为转交给郭沫若,这对好友虽然不能相见,但可以借着礼物表达关怀。

图|郭沫若

当时郭沫若住在重庆郊外的乡下,李秀文赶在他寿辰的这天,将叶挺亲手制作的礼物送了过去,郭沫若捧着这个独一无二的“文虎章”,双眼噙满眼泪,他向李秀文表达感谢,随后将这枚“文虎章”悉心珍藏起来。

等过了一段时间,郭沫若搬到重庆城内,李秀文又见了他一面,将叶挺的亲笔信交到他手上,信中叶挺述说自己制作礼物、修改诗句的过程,同时还附上一首自己写的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

这就是后来众人皆知的《囚歌》,但在那个时刻,无人知道这首诗,郭沫若成为这首诗的第一个读者,他深深地被诗中的力量震撼着,同时期盼着,有朝一日,叶挺能走出囹圄,恢复自由。

郭沫若确实盼来了这一天。

图|《囚歌》

情义绵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设法营救叶挺,1946年3月4日,国民党终于释放叶挺,他终于结束了5年多的牢狱生活。

叶挺被接到红岩村中共代表团驻地,3月4日晚上,也就是叶挺出狱第二天,郭沫若就去看望他。

比起北伐时的出狱,如今的他们都已经经历了太多沧桑,叶挺看着郭沫若,心中百感交集,嘴里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沫若,你还记得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现在是一切兑现了。”

叶挺用时间和行动证明他的坚定意志,郭沫若望着眼前受尽苦楚的老友,心中感慨:“希夷(即叶挺),你的心没有死,你征服了一切。”

图|叶挺

叶挺笑着问:“我给你的祝寿礼物,你收到了吗?”

“你看,我带来了哩。”郭沫若一边答道,一边从口袋里把那个珍爱的“文虎章”拿了出来。

叶挺很激动,他一把抓住郭沫若的手,感慨:“你还保存着啊。”

郭沫若小心翼翼地将“文虎章”放回口袋,然后说道:“这是你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我要永远保存它。”

见完叶挺的当天晚上,郭沫若心情激动,无法入眠,他将叶挺写的《囚歌》拿出来,在电灯下一遍遍地吟诵,心中对叶挺这个朋友,生出心中敬佩。

对于叶挺这个朋友,郭沫若心中敬佩。而叶挺即将出发前往延安,即将继续踏上革命之路,他也发自内心地为叶挺高兴。

图|叶挺与家人合影

1946年4月8日,叶挺与夫人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以及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人一起乘坐飞机,从重庆出发前往延安,叶挺的心情很好,前往是自由与希望。

可一切的“好心情”都太短暂了,当飞机到了山西兴县黑茶山突发事故,叶挺与妻儿不幸罹难,他的战斗生涯戛然而止。

噩耗传到各地,无数人为叶挺的离世悲痛不已,周恩来专门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以悼念战友逝世。郭沫若听到叶挺的死讯,他怎么也没想到,明明刚走出牢狱,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好友离去,郭沫若痛彻心扉。

不管他写多少的诗句,有多少的悲伤,再也没有与叶挺的重聚之日了。

带着对好友叶挺的思念,郭沫若从未停止对革命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为国家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图|郭沫若

1961年,叶挺离世15年,郭沫若写诗:

“‘四八’烈士是牺牲了

但也是永生了

他们的献身精神

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同年12月,郭沫若专门来到广东肇庆,他登上当年叶挺独立团的团部阅江楼,往事浮现眼前,和老友的相谈历历在目,感慨万千。从此,他只能将对好友叶挺的思念藏在心里。

图|郭沫若晚年

1970年,叶挺的女儿叶剑眉专门去见78岁的郭沫若老先生,二人畅谈叶挺昔日往事,叶剑眉向郭沫若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他能执笔,再写《囚歌》。

郭沫若当即答应叶剑眉的请求,在40公分长、30公分宽的宣纸上,郭沫若手执毛笔,一鼓作气地将《囚歌》写完,过程中未看原稿一眼,就如昔日郭沫若曾说:“这首杰作永远在我的脑子里盘旋。”

叶挺,也始终在他的记忆与思念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6岁。那年叶挺祝福他“寿比萧伯纳”,萧伯纳在94岁逝世,而叶挺刻章时,萧伯纳86岁。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