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芳华
一水一神韵
一茶一世界
品一茶,问一山
探山寻茶,再次启程
《寻茶》第二季第二集
让我们一起走进佛耳山
↓↓↓
佛耳山,位于祥华乡西南部,海拔1535.5米,为安溪县第三高峰。
峭绝高大,其美如佛,千年前,开先县令詹敦仁在这里结庐归隐;
灵壑奇英,山有佳茗,人茶相伴,书写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茶香弥漫,茶季是茶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遥对佛耳山,连绵的茶山上,人与茶正在展开一场时间的较量。
忙碌之后,远眺佛耳山,是陈素全在茶季里最大的慰藉。
陈素全,生于祥华乡珍山村一个普通茶农家庭,在茶香的沁润下成长的他,16岁开始潜心学做茶。
祥华茶人 陈素全:
我的师傅就是我爸爸,我爸爸的师傅就是我爷爷,我们(的技艺)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父亲说,既然要选择做茶,就要用心去做好。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千万次的磨炼中,陈素全的制茶技艺逐步精湛,做出的茶也常常在各大茶叶赛事中斩获金奖,被业界朋友戏称为“茶王专业户”。然而,一场更大的磨砺在等待着他。2017年,安溪县隆重举办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来自24乡镇的制茶高手云集虎邱高建发茶庄园。
对于自己的技艺,陈素全颇为自信,他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夺冠热门人选。但到了最后关头,陈素全却因为一时疏忽,遗憾地与冠军失之交臂,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远观,佛耳山凝翠不语;风动,云卷云舒自在从容。帮助陈素全解开心结的正是他的老朋友——佛耳山。
佛耳山,又名佛天尖,位于祥华乡西南部,海拔1535.5米,为安溪县第三高峰。佛耳山的高不止是自然的造化,更因其承载了安溪民众对开先县令詹敦仁的千载追思。
詹敦仁,字君泽,史载,五代十国时期,詹敦仁监南安县小溪场,看到这里山川雄壮,人物夥繁,便具文申请设县。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获准置县“清溪”,詹敦仁遂为首令。置县初时,詹敦仁率民众置县衙、筑民居,重文兴学,启迪化民。
一年之后,詹敦仁辞官归隐,至祥华多卿,见佛耳山挺拔俊秀,称其“美如佛”,遂在此结庐隐居,时而与好友同游佛耳山,煮茶吟诗,谈玄论道。
詹敦仁的人生仿佛一颗种子,奠定和孕育了安溪县和安溪千年茶道的雏形。为缅怀其开先置县、勤政爱民种种事迹,后人于山麓建灵惠庙,以供追思凭吊。
同许多人一样,佛耳山在陈素全的心中意义非凡。从年轻起,每当遇到挫折时,陈素全就喜欢去登佛耳山。巍巍高山无形中熏陶着陈素全,在与山的对话中,陈素全得到了答案。
茶路漫漫,该看轻的是赛事的得失,需要看重的是作为茶人的责任与担当。回归初心,陈素全决心走好茶叶的传承之路。
高山不语,茶亦无言,又是一年茶香时,陈素全继续书写着自己的茶故事……
佛耳山麓产茶历史悠久,境内峰峦竞秀温和湿润,泉甘土赤,拥有得天独厚的铁观音生产条件。在这方飘香的土地上,痴茶者比比皆是,孕育出一批批制茶精英。
茶界江湖,茶人万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张碧辉的秘笈是遵循自然之道。
耕与读是张碧辉体悟自然之道的最佳实践。
2014年,原本在外做茶叶生意的张碧辉回到老家祥华乡东坑村,在自家百亩茶园践行自然农法。感恩土地的馈赠,遵循自然的规律。
祥华茶人 张碧辉:
我学习《道德经》以后,然后发现就是我们这个大自然对我们生命的重要,给我有一个很大的指引,所以我就决定回来通过自己的茶园,把它改成自然农法,它是把杂草当作宝,而且把虫子当作天使。周围的很多朋友,他们觉得是不可能的,觉得我其实是一个傻子。
2015年,张碧辉启建种茶人书院,书院、茶道院、生活区,共同组成张碧辉心中茶叶“理想国”。以茶会友,以书为媒,在这里,他与爱茶人们切磋技艺,品茶论道,共同勾画心中的茶叶蓝图,践行着心中的理想。
祥华茶人张碧辉:
圣人之道,悟性自足,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其实我最早的一个宏愿,就是要留给后代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做一个称职的祖先。
万物生息繁衍,从容自得,
是自然的智慧。
佛耳山下的茶人们,
汲取着这种智慧,
世代相承,传承着茶道,
也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晓慧
审核:一审|林坤源 二审|杨伟艺 三审|陈志伟
更多新闻
长期居家的老年人
为何还需要接种疫苗?
推荐阅读>>>1.为何感觉身边“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很少”?专家回应!张文宏:疫情正进入“最后一程”2.转需!孕产妇新冠病毒防护治疗手册来了
3.这个阶段孩子发烧咋办?儿科专家解答
分享、点赞、点亮一起来让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