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面相手相 » 面相 » 正文

人类常因不理解而存在(人类至今无法解释的现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1-17  来源:心痛亦已  作者:心痛亦已  浏览次数:3
核心提示:昨天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相术的文章,起因是读《唐诗纪事》时,看到裴行俭对王勃命运的预测而引发了一些联想。当时手头没有资料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相术的文章,起因是读《唐诗纪事》时,看到裴行俭对王勃命运的预测而引发了一些联想。当时手头没有资料,写得也比较仓促,回头看看,有很多漏洞,更多是蜻蜓点水般的浅陋。今天再写一篇文章,权作纠偏补过吧。

相术是由来已久的传统神秘文化品种之一,这是中华民族在探索“上天”对人类神秘定性而衍生的一种技术。人们总是想参透生死、把握命运,不甘心被神秘力量左右,因此,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观察同类,总结经验,试图寻找每个人穷通贵贱的密码,甚至试图改变不利的命运走向。相术与其他神秘文化一样,流传至今,渗透着浓重的江湖气息。后来,一些落魄文人参与其中,修订甚至撰写了不少相术方面的书并加以传播,使这一古老技术蔚为一种生活方式。

像裴行俭预测王勃等人命运的故事,史不绝书。这类故事描写一个有先见之明的高人预测别人命运时,似乎查看过生死簿、运程表一般的通神,但是,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学手法。先看看几个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相人故事,品品滋味。

《左传》:“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是人也,蜂目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后谋反,以宫甲围成王,缢之。”相国子上劝楚国国君不要立商臣为太子,因为商臣长着一双毒蜂一样的眼睛、说话声音类似犬豺,是一个狠毒的人。楚王不听,结果太子商臣果然反叛,把他给吊死了,谥为“成王”。其实,楚成王自己也不是好鸟,当初他杀了哥哥楚堵敖夺得王位,儿子有样学样,天道好还。

《左传》还有一条类似记载:楚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名叫越椒,子文告诫他说曰:“必杀之。是人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这就是个野兽,怎么能养着他啊?子良也不听劝,后来越椒果然造反,被楚王一举打败,若敖氏被灭族。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之后,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勾践这个人长长的脖子尖尖的嘴,不能与人共享富贵太平,文种老弟,还是早早离开他吧。文种也是不听、也是被灭。

勾践画像

《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一条:尉缭子说秦始皇这个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游。”乃亡去。尉缭给秦王相面,看他鼻高眼长,像挚鸟般前突的胸部,如豺狼一样的声音,认为这个人是奴役天下的一把好手。说得太对了,余毒流布,千载不绝。

《史记》云:“高祖(刘邦)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痣相也是相术的一种。《汉书·高帝纪》也说:吕公(就后来那个吕后的父亲)一见刘邦样貌,惊为天人,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意思是“我阅人无数,没有人比你的面相更贵重的”,当即把爱女许配给当时落魄不偶的刘邦。

《汉书》还记载了一则刘邦看相的故事:“高祖立濞为吴王。已拜,上相之曰:‘汝面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非汝耶?天下一家,慎无反。’”刘邦把他的儿子刘濞立为吴王,仔细端详他之后说:你小子一副造反的面相,我大汉立国五十年后,东南方向将有一场叛乱,难道就是你吗?警告他不要造反,但吴王濞最终还是反了。刘邦不仅有相人之术,还有前后眼,让人叹为观止。

有汉一代,最有名的相术家恐怕非许负莫属。许负是个女士,因为善于面相被封为雌亭侯。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相耳法》等相书。《汉书·外戚传》载:“许负相薄姬,当生天子。”薄姬果然生下了汉文帝。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说:条侯周亚夫还是河内太守时,有一天许负给他相面,说:“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大意是:您三年后将被封侯,封侯八年之后出将入相,掌管国家权柄,臣子无人能及,然而再过九年您会被饿死。

周亚夫笑道:我的兄长已经袭了父亲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也是他儿子孙承袭,哪有我周亚夫啥事?不过,如果真像你说得那样贵不可言,我怎么又会饿死呢?许负指他的嘴说:“你的嘴边有一条纹理深入口中,这在相法上就是饿死之相。”

周亚夫剧照

后来,汉景帝即位,对周亚夫颇为猜忌畏惮。没过多久,周亚夫的儿子因为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与人发生争执,被人诬告,牵连到周亚夫。审问他的廷尉责问他是不是想造反。周亚夫说:“我买的只不过是几件葬器,何反之有?”审案的小吏说:“您哪,纵然不反在地上,也是想到地下造反。”百般逼迫,周亚夫气愤不已,五天吃不下去东西,吐血而死——差不多就是饿死的。许负也太神乎其技了!

但是,这样的故事,可信吗?

明朝相袁柳庄指出相人之有术兮,肇东周之叔服。他认为,叔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士。《左传·文公元年》记载,这年春天,天子派内史叔服鲁国参加葬礼。鲁桓公的孙子公孙敖请他给自己两个孩子谷、难看相。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意思是说,会奉养你,难会给送终。谷下颚丰满(方脸)预示着子孙兴旺。

唯物论者荀况在《荀子》“非相篇”中直接否定了这些相术。它开篇写道:“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不过,荀况说的不是事实。

历代典籍如《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保存了不少面术师的记载。《潜夫论》有“相列”章、《论衡》有“骨相篇”、《长短经》有“察相篇”,等等,不一而足。

更早的《竹书纪年》就有记载:黄帝“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颛顼“首戴干戈,有圣德”;帝喾“生而骈齿,有圣德”……这些故事奠定了传统相术的一个基本路数:天生异相、以奇为贵——与众不同的地方往往被解释为贵或贱的依据

但是,针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这可是他祖师爷孔丘的观点),荀况指出:“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背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这种论调,是从加强自我修养,爱人以德,行有范、为有度的角度来探讨生死富贵的,更接近后世儒家的命理观

《墨子·非命下》进一步“王公大人,蒉若信有命而致行之,则必怠乎听狱治政矣,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农夫必怠乎耕稼树艺矣,妇人必怠乎纺绩织纴矣。”既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大家什么都别干,等着上天赏饭就可以了嘛。显然行不通。l

清版《史记》

但这些观点并不能阻止相学流行,历朝历代,几乎人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从而可以选择适当的道路和环境“躺平”。

唐代相学家最有名的是袁天罡,还有龙复本、夏荣等人,一些文化名流杜牧、白居易有相面这种业余爱好。宋朝最有名的师是陈抟(或称麻衣道人),流传下来的相书《麻衣相》《玉管神照局》等。

到了明代相学名家相书更多。主要有刘伯温袁珙、袁忠彻父子,相书之集大成者《神相全就是明代作品,其他作品还有《古今识鉴》、《相法全书》等。

清代最著名的“相师”当是曾国藩,《冰鉴》就是托他之名流行开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不是曾国藩所作。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修订版,煌煌31册,里面根本没有提到过这本书。但是“相人之法”书中时有所见,历史上也多有曾国藩给人看相的记载,其中流传最广的跟江忠源有关。

晚清名臣江忠源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曾在京请见曾国藩,被拒。据《啁啾漫记》载:江忠源严肃地对门子说:“事诚有之。虽然,天下岂有拒人改过曾国藩邪?”曾国藩听到门子的禀报,很感惊讶,把江忠源迎入门内,晤谈良久。等江忠源告辞,曾国藩目送他离开,回头对人说:我平生还没有见过变样的人呢,不过,“此人虽名满天下,然当以节烈死。”

1852年,江忠源追击太平军全州在蓑衣渡设下伏兵,与太平军鏖战,击毙太平军南王冯云山。到1853年十二月,又与太平军发生庐州(今合肥)之战,江忠源兵蹙途穷,投水自杀,终年四十二岁。曾国藩之说果然应验

世传曾国藩像

曾国藩善于识人是肯定的,但要说他精于相术甚至是有名“相师”,那就不靠谱了。

葛虚存

《清代名人轶事》

盖升平之际,物色人才,危急之秋,激昂忠义。精神所感,诚至明生。文正儒臣,岂有相人术哉?

”意思说,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为国家物色人才,一旦国有危难,激发这些人才的忠君爱国之心,让他们精神受到正义感召,生发出不一样的智慧和勇气来,也是有的。但是曾

文正

(曾

国藩

“文正”,封建时代的最高褒奖)是一代大儒,怎么会研究相人术这种旁门左道呢?

当然,传统相术也不是纯粹迷信,它的很多内容跟中道理相通

比如,战国时期著名的神医扁鹊姓秦,名越人)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望诊就是中医相术,通过观察患者眼睛、神情、肤色等外在表征,判断疾病类型和轻重,是有科学根据的

孙思邈认为,人体出现热、寒、瘤赘、痈疽以及喘乏、焦槁之类症候,一定会“发乎面动乎形”,可以通过观察面部形态予以诊断疾病

当然,有成就的学家一定是知识渊博、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社会活动家”,不仅见识过千人千面,从概率上能够做出某种更接近事实的推论;也识人知心,了解人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作出符合人思想意识的猜测。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相学接近现代心理学,并非一无是处。

老中医能治病

关于中国神秘文化,当年曾试图把它作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导师认为这个题目太大,就放弃了。不过由此收集了几种神秘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中一部分是相术方面的书籍,包括现在比较热门的《鉴》

今天查资料时翻看了一些作者解读冰鉴》的书感觉不少人对这本书的意义不甚了了,并没有把握住本书精髓。由此发愿,如果有机会的话,神秘文化的几种基本作品作“六经注我”式的读,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

举报/反馈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