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可以算作是我国国民接受度最高的宗教之一,大部分城市都会有几座寺庙,有些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有些是为了满足教徒的信仰而后兴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寺庙已经开放成为旅游景点,每日游客络绎不绝。
本身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入世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绵延香火,但是时间一长,如此商业化便变了味。马未都就曾在《锵锵三人行》中谈到过这个问题。
寺庙现状:急功近利,失去本真
“有一次去到一个寺庙里,就听见小和尚们在议论股市。等我到了,他们就有些不耐烦。在上香跪拜的时候,有个小和尚说,你快点的,我们还有别的事要做”。
马未都惊诧于寺庙现如今的面目全非,因为在以往的认知中,平静是修行禅悟的前提。一个行事急躁的人,必不会观察和思考周遭事物,当这个人闭了眼关了心,又拿什么来参透教义呢?
其实这种急躁并不局限于马未都去的那座寺庙。从上百元的入寺门票,上香还需要另收费,到举世哗然的澳大利亚少林文化中心项目,随着香客的数量越来越多,庙里庙外的差别越来越小。
参拜仅仅被香客当成是一种旅游项目浮于表面,拜佛之人无法收获平静不说,本来的修行之地的清净也会被接踵而至的游客所踏碎。
现如今,在那些作为景区的寺庙中,香客们已经很少能听得到和尚诵经的声音。迈过高高的门槛,寺院之内满眼都是开光宝物、念珠等纪念品的出售点,耳旁是参拜游客们的人声鼎沸。
在寺院之内感受不到出世的祥和,自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如此,便是马未都所说的“太热闹、太着急”。
即便如此,但是“门庭若市”就真的会妨碍参拜吗?倘若个个寺庙都空谷足音,佛教文化又怎样会传承呢?事实上,游客众多并不会成为寺庙浮躁的诟病。无法让香客感受到平和的,是世俗化的和尚与住持。
原因为何:熙熙攘攘,皆为欲望
我国现阶段佛教寺院的经济模式是“商禅并重”,寺院各营各收,自负盈亏。如此看来,收费实则是寺院维持生计之举。然而众所周知,只要是商业就不可避免要入世。
本来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只有深入到世俗中,创造出因缘际会,才能更好地了解众生之苦,而了解了世人所累,才能帮助世人排解忧愁,以弘扬佛法。
但是面对入世之后的各种诱惑,如今的僧人往往却难以把持。纷来沓至的香客身份各异,一秉虔诚的居士们也不免有显贵之流,看似不问世事隐居在寺院的僧人们其实拥有着最丰富的社会资源。
如此一来,如何保持世俗化的程度,让佛道以更优美的姿态普渡众生,又让佛门弟子不受名利欲望的纷扰,便成为一个难题。
除却来来往往的访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景区寺庙为了更好地宣传,会招聘相应的技术工作人员。这些人脚入寺庙但是不入佛门,只是像其他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
如此一来,虽不能说是鱼龙混杂,但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寺庙的人员构成出现多样化趋势确为事实。
2005年,学诚法师入住凤凰岭,把北京龙泉寺从一个荒山小庙逐渐发展成极具影响力的名胜。50多岁的龙泉寺地方丈学诚法师因日夜不殆地在微博上逐一解答网友的困惑被世人称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他一手创办的高学历团队,也为龙泉寺吸引了一大波流量。
一时间,“清华毕业,我在龙泉寺写代码”成为一种谈资,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龙泉寺做义工,来寻求内心平和与清净。
如此,当2018年,释贤启、释贤佳二人将长达95页的实名举报信公之于众,指责学诚法师长期性侵多名女弟子、龙泉寺内巨额资金流向不明的时候,很多人都难以把这个人和印象中那个仁爱慈善的得道高僧相匹配。
难道这个慈悲智慧的僧人一直是伪善吗?曾经与学诚法师交流过的人显然不认可这种看法。但事实终究无可辩驳,虽然佛教协会最终没有公布核实的结果,但是学城法师还是被免去职务回到福建思过。
早已参透业果规律的学诚法师何以沦落至此呢?而修行至此的学诚尚且如此,其他那些尚未达到六根清净的僧人又当如何?
何去何从:溯本求源,返璞归真
对比自己在国内寺庙的遭遇,马未都讲述了自己去日本寺院的经历。“日本僧人的面相让我非常吃惊,那里的寺庙很清净,没有人会大声说话,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有一个小和尚过来带着我去上香。”
同样是忙于自己的事情,日本的寺院的氛围为什么让马未都感到舒适呢?比起安静,日本僧人祥和的面相才是关键所在。然而,相由心生,只有内心真正祥和,才会在面容上有所体现。
其实,日本的和尚“入世”程度比国内还要深,他们娶妻生子都是合乎流程的,也并没有戒酒戒荤的条律。少了这些欲望上的禁锢,僧人们竟然能够潜心研究佛学奥义,也就维持了寺院的幽静。
说起来,日本的佛教还是起源于公元754年的鉴真东渡。时过境迁,在我国寺院被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经济打乱而变得嘈杂时,日本的寺院还能保持最初的那份清幽。
最初,当佛教刚刚传入日本社会的时候,由于皈依佛门的人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毫无佛心,只为混口饭吃,寺院也曾一度混乱过。在严行禁止屡次无果之后,日本痛定思痛,针对当时造成佛门混乱的原因——皈依目的不纯。
而改良了加入沙门的条件,更是放宽了所谓清规戒律,如此,才换来今天的井然有序。这给我国寺庙管理以启示。
既然造成如今“寺庙不像寺庙”的根源是世俗化程度过深,僧人对于为世人解惑与抵制诱惑分身乏术,那么就可以从提高佛门弟子个人素质的角度入手,研究修行与寺庙经营的平衡。就像龙泉寺一样,虽则学诚已经不再是住持,但是寺中依旧祥和,贤二机器僧照例在网络上为大家消除困顿。
既然不入世俗便不能更好地洗涤世俗,那么,佛门弟子保持自身的清净淡泊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僧人持重,香客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感受无边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