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面相觑开始的中德交流
初次踏上德意志的土地,当以前只是出现在图片上的景观,呈现在你的眼前时,可能兴奋这个词还不足以表达所有感受,我们在面面相觑中小心翼翼地交流,了解彼此陌生的文化。
作为一名德语学习者,你肯定知道德国的火车站不像国内的火车站,在真正走上火车之前并不需要通过重重“关卡”,但你不一定知道火车到站,需要自己按开门键,车门才能打开。你肯定知道U-Bahn只有流动的查票人员,却不一定知道这些查票员连统一的制服都没有。你肯定知道德国的宾馆房间里没有热水喝,但却不一定知道房间里还不提供拖鞋。你一定知道用宾馆的电话往外打电话需要额外付费,但却不一定知道房间的价格还和入住的人数有关。
你肯定知道开车一定要考驾照,但却不一定知道在德国钓鱼也要考证。你一定知道在德国不能随便从网络上下载东西,可能会要交罚款,但却不一定知道看电视听收音机也需要每月交费。你一定知道德国的自来水管的冷水可以直接饮用,但却不一定知道Harz山附近地区的热水也达到了饮用标准。你肯定知道德国高校中国学生比较多,但你不一定知道就连Harz山上小小的TU Clausthal就有来自世界62个国家的学生在此就读。
作为一名中国人,茶不一定是每日必饮,但一定也是最熟悉的饮品之一。在姥姥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喝茶,虽然不懂什么茶道,但是泡茶对我而言也是so easy,却不想在这件事情上与导师有严重的分歧。且不说德国的种类繁多的茶包,只需要放进热水里就行,不需要像中国茶叶冲泡好几次,每次的方法和冲泡时间长度还应该不同。德国的茶包上明确写明浸泡的时间,一般在3到5分钟之间,我一般不会很较真的去卡时间,但是德国导师就会十分认真地严格按照标准卡好时间。中国人泡茶按照不同的茶叶选择水温以及浸泡时间的长短,我个人喜欢沸水冲茶,这样可以冲出茶本来的香气,每次水一煮沸,我稍等片刻就会直接把沸水浇在放好茶包的茶壶里,但是德国老师对我的做法十分不赞同,她说水太烫会把茶叶烫坏,茶水的味道就没那么好了,而且严格把控泡茶的时间。这一点就有点像中德烹饪上的不同,在中国做饭靠感觉,在德国做饭靠精确的数字。
德国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很多人仍然不一定有能力出国旅行,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也多是借助媒体。众所周知,德国媒体素来以批判见长,中国近些年在德国媒体的曝光率比较高,但却以负面报道为主,所以当我在柏林的房东听我说自己还有兄弟姐妹时,她感到十分震惊,她说自己以为中国自从有了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所有人都只能有一个小孩,但她不知道中国的城市农村以及各个省份地区之间的差异。我当时的房东是名记者,50多岁,可能是职业的缘故,她对中国挺好奇的,喜欢问我很多问题,但有些问题也透露了她对中国的认识,她问我在中国有没有洗衣机、在家里有没有网络。可能她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状态。
身处异国,我们时常会得到德国人友好的帮助,善意的提醒。但是也会遭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有德国人会很直接地问你:“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吃狗肉?你们吃动物的内脏是不是因为你们吃不起猪肉?”,更尖锐的问题还有:“你怎么看待学生运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本人在德国一所高中给学生上书法课时,一位老师提出来的,她对中国的印象十分差,她认为全球升温这些都与中国近几年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倒是新一代的学生他们通过互联网阅读,信息更加全面,一位女学生说,她在网上阅读到的数据是,美国人的年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远远高于中国人的年平均排放量。作为一名留德华,你或许对德国人的种种狭隘认识和无端的偏见不屑一顾,或愤慨异常,这些都是一种姿态,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态度。对于他国文化,我们要虚怀若谷,谦虚学习,辩证地区看待差异,正如我的另一位德国导师,看到我和德国同事在泡茶这件事情上的差异时,她笑笑说:“Jeder hat seine eigene Methode.”,是啊,我们只是不同,并不一定有优劣之分。从面面相觑开始,让我们敞开胸怀,走进彼此!
往期经典:
德国最具特色的圣诞市场
2018夏季学期录取第一弹——哥廷根大学硕士直录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德国人圣诞都看什么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