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传承至今,卷轶浩繁,流派众多,然探究本质,不外乎人文、象数两大主流。因中国文化特质,人文独立潮头。但象数之学,却一直暗流涌动,不可或缺。自汉以来,不外乎以下几个阶段:
两汉:两汉术数多达2000余卷,分为阴阳、天文、占星、形法、蓍龟、杂占六大类,以孟喜、京房为代表,创立飞伏、卦气、纳甲、爻辰等新学,其中纳甲为代表。
魏晋:因社会动荡不安促使原用于两国交战、兴修工程、祭祀大典等重大活动的预测术,被广泛应用于个人。金钱爻即产生于此时,同时“六壬”“太乙”“奇门”等术数分支也应运而生,郭璞的《葬经》也成书于此时,并成为风水学宝典。
唐宋:唐初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名震一时。北宋初,华山道人陈抟创立“紫微斗数”,开中国星象学先河。邵雍的《梅花易数》和《皇极经世》等在此时问世。
明清:任铁樵的《滴天髓》,刘伯温的《灵棋经注》,袁详的《六壬大全》等洋洋大观,但有集大成之象,却无创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