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紫微斗数 » 正文

那些地方适合一个人旅游(哪个地方适合一个人旅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1  来源:暖阳  作者:暖阳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可能因为我生活在江南,也去过一些江南古镇,它们虽然各有千秋,但古镇的标配——“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格局和“粉墙、黛瓦

可能因为我生活在江南,也去过一些江南古镇,它们虽然各有千秋,但古镇的标配——“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格局和“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艺术,难免容易让人产生大同小异的感觉。但南浔不太一样,它难得没有受到过度商业化的禁锢,这里还住着很多古镇的原住民,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让你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原汁原味的生活韵味。在它的古运河边还散落着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名门宅第,诉说着宅第的主人们在中国近代的动荡岁月中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大部分的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南浔古镇就是大家闺秀,高贵雅致,秀丽端庄。

走进南浔,要从一群富甲一方的南浔商人说起。

南浔巨富在近代中国的风云动荡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南浔是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归湖州管辖,人文历史悠久。近代的南浔是巨富之镇,当时民间甚至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1842年,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南浔人凭借着“辑里湖丝”,从小镇的青石板路走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与外国人做起了湖丝生意,涌现了一大批巨富大贾,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商帮。他们曾经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创办了上海民族工业史上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发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投资兴建了百乐门舞厅、上海国际饭店等著名建筑......上海的近代史中,深深地留下了南浔的时代烙印。

成就了南浔商人的“辑里湖丝”有什么特别的呢?它因原产于南浔的辑里(七里)村而得名,明朝万历年间便已闻名。辑里湖丝的优质不仅与南浔的自然条件有关,还由于辑里村人率先培育了优良蚕种——莲心种,并改进了缫丝工艺和操作技术,使其成为“湖丝”之最。据说辑里湖丝是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龙袍的定制用料。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在上海经营“荣记”丝号的广东籍商人徐荣村将12包产自辑里村的“荣记湖丝”寄往大会参展,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金银大奖,并赠“小飞人”证书,由此牵出了中国与世博会最早的红线。1915年,辑里湖丝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在近代的“中国富豪圈”中,南浔的巨富们也是名列前茅的,据说他们的财产总额近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晚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堪称“富可敌国”。这其中又以资本雄厚且财产在千万两白银以上的刘、张、庞、顾“四大家族”最为耀眼。当时南浔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刘家是南浔“四大家族”之首。你可不要把南浔刘家的刘墉与电视剧里的宰相“刘罗锅”划上等号,他们只是同名同姓。刘墉15岁时在南浔的一家棉绸店做学徒,20岁时与同乡合伙办了一家小丝号。七年后他闯荡上海,与洋行挂上钩,生意越做越大,之后经营了盐业、房地产、典当行等产业。刘墉到了晚年,据说家产达到了2000万两白银。

张家的张颂贤以湖丝贸易起家,之后又抓住商机经营盐业,成为江浙盐业巨头。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不过从张家走出的两位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都是富三代:一位是带着山海般的财富走向市场和书斋,成为传统商人和文化人的张石铭;另一位是毁家纾难资助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民国奇人”张静江。张石铭是张颂贤的长孙,名钧衡,字石铭。他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公司等,但他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张静江是张石铭的堂弟,民国时期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他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给予经济上无条件的支持,被孙先生称为“革命圣人”。蒋介石尊其为“二哥”,称其为“革命导师”。

庞家的庞云鏳为丝行学徒出身,通晓蚕丝经营之道,因此发家。之后他结识了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并一起合伙做蚕丝生意。他借助胡雪岩与左宗棠的政商关系,介入军火生意。庞家还仿照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了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店后面是制药工场和药店仓库。他的第二个儿子庞元济拥有米行、酱园、酒坊、药店、当铺、钱庄、房地产等许多产业,成为江浙地区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创者之一,还被称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他的第三个儿子庞元澄(后改名为“庞青城”),办浔溪公学、浔溪医院,开造纸厂,并于1906年在上海劝募捐款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名为“复旦大学”)。他也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捐助了大量钱财,在孙先生病逝后,作为主祭人送别孙先生走完人生最后的路。

顾家的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上海滩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为大买办,还经营房地产生意等产业。顾家的后代热衷于公益事业。顾家第四代中最杰出的人物是顾乾麟,原名怡康,字乾麟。他不仅重振了顾氏家业,而且创办了我国近代以来历史最悠久的民间奖学金——“叔蘋奖学金”。

中西合璧的砖雕门楼述说着名门望族的百年沧桑

历史终会走远,潮流造弄也终究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因近代历史的种种变迁、机器缫丝业的发展和人工丝的普及等,湖丝贸易在20世纪中期之前迅速萧条没落,再不复当年盛景。昙花一现的南浔“四大家族”最终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今,辑里湖丝以“非遗”的姿态获得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许只能透过保留下来的几座名门宅第来窥视百年前南浔豪门的盛景和荣耀。

我们跨进这一座座宅第,抬头凝视着一座座砖雕门楼时,不禁惊叹东方古典和西方艺术碰撞出的美轮美奂。不过南浔所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都是中式庭院在外、西式洋楼在内,这可能也体现了南浔巨富崇尚改革,接受外来文化,却又怕被当地人戳脊梁骨的矛盾感吧。面对着这些历史遗存,我们仿佛穿回了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看见了身穿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的先贤,聆听他们叙说百年沧桑的家族故事。

小莲庄是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由刘镛祖孙三代历时四十余年兴建而成。沿着鹧鸪溪畔,穿过刘氏家庙门前两座高大的石牌坊,便能看到小莲庄。院内有山、有水、有亭、有阁、有桥、有回廊、有花径,既有江南园林的幽静雅致,又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其中一处建筑叫“净香诗窟”,是小莲庄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的地方,因室内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又名“升斗厅”,其建筑造型别具一格,被誉为“海内孤本”。因为去的时候是初夏时节,我们没能看到小莲庄里一大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场面。

刘氏梯号由刘镛的第三个儿子刘梯青所建。整座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为主,大宅高敞恢弘,又融入了欧洲罗马式风格。复古的欧式建筑成为江南传统庭院的点睛之笔。当我们绕过整个建筑的主体,走到崇德堂后院再回头看时,那一面红色的罗马式建筑立面非常壮观,有一种峰回路转、别开生面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的由来。

站在刘氏梯号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臻品中,你可能不会想到,这座楼下还沉埋过一场骇人听闻的历史悲剧——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这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呢?据说双目失明的南浔富户庄廷鑨用重金购买了己故明朝首辅朱国桢所著《明史概》的手稿,并招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了崇祯朝和南明史实,最后成书《明史辑略》,书中提到清朝的部分有许多“碍语”,显露出浓厚的明朝遗民立场。书写成不久,庄廷鑨就病逝了。其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将书刊印出版。顺治十八年,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了这件事。庄氏一族以及《明史辑略》的出资方、作序人、参阅者、刻印工,甚至是读者,前后一共两千多人被送进监狱,七十多人被执行死刑。已逝的庄廷鑨也未能幸免于难,他被掘墓刨棺,枭首碎骨,尸体被悬吊在杭州城北关城墙上,示众三个月。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的首篇就是以“庄氏史案”开场的。

嘉业堂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始建于1920年,历时4年才落成。创始人刘承干是刘镛的孙子,酷爱藏书。藏书楼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整座书楼是“口”字形回廊式两层中西合璧建筑,四周河水环绕,庭院幽深,假山、亭台、小桥点缀其中,园林与书楼浑然一体。据说鼎盛时,楼主费银三十万两,约有藏书60万卷,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1933年后,刘氏家道中落,部分古籍散失。1951年,刘承干先生将藏书楼和庭院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中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可谓中国近代私家藏书楼之绝唱。

张石铭旧宅是张石铭的私家宅院,又名“懿德堂”。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形式藏进了典型的江南传统厅堂建筑中,素有“江南第一民宅”的美誉。其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堪称“四绝”。这其中,张家女眷居住的“绣楼”上方镶嵌着的法国菱形蓝色银光手绘刻花玻璃就大有来头,它们是当时从法国原装进口的,虽是法国特产,但据说这种工艺在法国当地已失传,而且当时这些属于定制的奢侈品,因此全世界仅有的几十块都在张石铭的豪宅里了。在张宅的橘红砖的欧式风格洋楼里,一楼的整一层竟然是设有更衣间、化妆间的私人西洋舞厅,据说地砖也是从法国进口的。在那个年代,张家也是江南地区拥有私人西洋舞厅的第一人了。

张静江故居由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于清同治年间而建。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来得及目睹这座古宅的风采——据闻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江南一绝”。这座宅子里陈列了张静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各个时期的照片、手札、委任状等文物,可以带你走进张静江充满传奇的一生。

辑里湖丝馆由旧时南浔商会改建而成,原为南浔史馆,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辑里湖丝馆搜集、陈列了大量与湖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实物,介绍了辑里湖丝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史,展出了辑里湖丝在历届世博会上所获得的荣誉。其中作为镇馆之宝的湖丝,虽然历经百年,依然细如发丝,这充分展示了湖州丝业的高超技艺与白皙精美。我们在辑里湖丝馆里看到从蚕宝宝到产丝的全过程,真是涨知识了。

古运河的水环抱着江南明清沿河民居群遗韵

南浔众多中西合璧的名门宅第已经足够吸睛了,古镇的江南水乡风情也别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小桥、流水、人家”,南浔一样也不少。頔塘(古运河)水宛如一道柔软的绿绸环抱着古镇,大运河流淌的是一条商业命脉,也是一条文化血脉。

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那么恭喜你,没有错过全长四百余米的沿着古运河两岸临水而建的江南民居群——百间楼。“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清朝的张镇就曾作诗赞美这里。据传百间楼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和仆人而建的,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因而得此名。如今这里还住着老百姓。百间楼的民居鳞次栉比地紧挨在一起,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构成了江南水上人家的诗意画卷。其中的大多数在家门前盖有廊檐,类似过去西洋建筑中的骑楼。因为有廊檐遮挡,行人可以无惧风雨烈日。长长的廊檐通道,还能引来河道上的清风,廊檐下便成了百间楼居民日常聊天、用餐的好地方。夜晚走在百间楼的廊檐里,看着运河两岸微微洒洒的灯光,没有酒吧的音乐声和喧闹声的打扰,古朴而静谧的夜景,让人的内心也多了一份宁静和释然。

在江南的文化里,有水就会有桥。南浔的河网密布,桥也很多,其中最负盛名的三座古桥是洪济桥、通津桥、广惠桥。通津桥是南浔众桥之首,在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浔非常繁华的丝织品交易地。广惠桥的桥上和桥下都有石狮子,比较醒目。

南浔,一个饱含人文情怀的古镇,一个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一个藏着中西合璧的百年建筑臻品的富庶之地。南浔,满足了你对江南古镇所有的想象。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所拍摄。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