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养成?小行星撞击地球会毁灭人类吗?11月1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科技工作者们走进北京市房山区五所中学,就青少年感兴趣的航空航天、天文学等内容,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在传递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于10月20日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和新京报社承办。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科协2019年推出“院士专家讲科学”科学传播品牌活动,在助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院士专家讲科学”活动迎来升级,重点面向北京远郊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行动。
如何培养科技创新能力?院士给学生们支招
11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的师生们迎来了一堂特殊的科学课,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在该校开讲“科技创新能力养成”。
88岁高龄的金涌曾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50余年,是国际公认的流态化、反应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循环经济领域相关学科发展与实践推动的领军人物。当日,他以石墨烯的发现为引子,告诉高一的孩子们,想要培养创新的精神并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
金涌说,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曾让自己的一位学生把石墨片磨得越薄越好,但即使磨得再薄,也无法将具有多层结构的石墨分解出单层的结构,后来,他发现有工作人员在清理做过实验的机器,就突发奇想,用两片胶带把石墨片粘在中间,反复撕扯几十次后,将胶带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单层的石墨结构,也就是石墨烯。
“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有可能付出大量劳动却一无所获。但只有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而且勇于试错,最终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控在手里。”金涌强调,想要占领技术的制高点,唯有依靠自主研发。
“现阶段你们不仅要做好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好身体,只有身体好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在讲座后的互动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如何像他一样成为一名院士、如何在高中阶段为日后有所建树做准备等问题,金涌这样回答道。
他建议同学们首先要系统、全面、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发现和突破。
房山科协副主席唐元元表示:“金涌院士的讲座深入浅出,有趣生动,给房山的青少年一次难得的面对面和院士交流的机会,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希望以后能邀请更多的院士专家走进房山,结合青少年关注的科技热点,介绍相关科技领域知识、创新成果与前沿动态,让孩子们和科学接触‘零距离’。”
金涌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最关注的不是向孩子们传授具体知识,而是希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分享骑行知识、讲述航空科学,激发学生探索欲
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五中学,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介绍了北京的骑行城市建设情况,他普及了人力自行车的种类、运动骑行会遇到的特殊情况,北京的骑行城市建设成绩等,还带来了一辆助力自行车,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
“我是否可以骑公路自行车?”讲座上,一名初一学生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你的年纪最好不要骑公路自行车。”杨新苗解释说,公路自行车速度快,可以先从普通自行车开始骑行,他同时指出,如果家长有公路自行车骑行经验,可以让家长陪同,以保障安全。
在房山第三中学,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主要讲述了《太阳能光伏与绿色发展》。何继江表示,为了建设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要告诉孩子们太阳光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充分利用太阳能,建设清洁能源体系。”
当天下午,中国航空学会老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符其卫来到房山区南尚乐中学,以《航空科学的发展进程》为题为初中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小时候,我从院子上空看到飞机飞过,很好奇从飞机里往外看是什么感受,于是,我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飞到天上去看一看。”符其卫以自己的故事引出了科学讲座。他从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对天空的遐想,延展到人类不适合飞行的原因,以及人类对“飞行器”的探索和制造,还展示了各种类型的飞机图片并简述它们在技术应用上的差异和迭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其卫还带来了一些航空小模型,请学生们亲身尝试如何让模型飞起来,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从一开始“举手上台”到后来“争先恐后跑上台”。讲座最后,符其卫特别提到,“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同学们肩负使命,要好好学习,未来建设、保卫我们的国家”。
普及天文学知识,给学生们展示陨石碎片
“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天上的星星?你们有没有想过小星星真的会掉下来撞击地球,毁坏地球上的生物?”当日,在北京市房山区石楼中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德良带来了题为《小星星撞击地球会毁灭人类吗?》的科学课。这个话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讲座中,张德良先后介绍了小行星2012DA14以超近距离掠过地球、俄罗斯陨星坠落事件、吉林陨石雨等现象,让学生们了解了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会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很大祸害。
此外,为了让学生们对小行星有具体认识,他还特意带来了坠落在俄罗斯的陨石碎片,给学生们传看。
2013年,在小行星带里的一颗15米大小的小行星坠落在俄罗斯中部乌拉尔地区,坠落过程中小行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损毁许多建筑物玻璃,致1000多人受伤。这次小行星撞击俄罗斯乌拉尔地区造成的损失,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如何克服天体坠落给地球人类造成的威胁?张德良告诉学生们,世界各国科学家制定了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各种规划,我国也制定了规划,还特别介绍了科学家们想到的各种摧毁小行星和让它变轨办法,比如原子弹或氢弹轰击小陨星、发射巨型火箭推动小行星、捕捉小行星等。特别指出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有可能到天上去摘小星星,这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张德良适时引导孩子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多问为什么。
房山区石楼中学初一三班学生王泽之对天文非常感兴趣。他说,今年暑期自己就购置了相关器材做过模拟火星撞地球的实验,通过这次讲座他对之前的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科协于2019年推出“院士专家讲科学”科学传播品牌活动,目前已累计邀请了60位“两院”院士、218位专家,围绕弘扬科学精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多个主题,举办讲座、工作坊、进校园、进场馆等各类活动,在助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院士专家讲科学”活动迎来升级,重点面向北京远郊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行动,活动共分为两部分,10场为科学教育特别行动,主要面向今年夏天遭遇暴雨灾害的门头沟区、房山区;30场为科学教育进校园活动,主要面向平谷、延庆、怀柔、密云等北京远郊区中小学校。与此同时,今年的“院士专家讲科学”加大了院士的邀请力度,在活动内容上,以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引发青少年的追问和探索。
新京报记者 苏季 李冰洁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