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紫微斗数 » 正文

东台级别比海安高(东台和海安哪个经济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30  来源:霓裳梦颜  作者:霓裳梦颜  浏览次数:14
核心提示:原标题:东台跟海门有深厚的渊源,主要因为他!6月8日,市委书记陈卫红到海门考察期间提到,东台与海门有着深厚的渊源,清末状元

原标题:东台跟海门有深厚的渊源,主要因为他!

6月8日,市委书记陈卫红到海门考察期间提到,东台与海门有着深厚的渊源,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出生在海门常乐,张謇在东台兴办实业,为发展民族工业贡献了毕生之力。

一天之内,市委书记陈卫红率团跑了两市、考察10多个现场!

东台、海门、如皋到底亲不亲!看看兄弟市怎么说的……

那么,陈书记提到的张謇到底跟东台多么深厚的渊源呢?

今天,东台市委市政府主办、东台市委宣传部负责运营的@幸福东台 官方微信(微信号:jsdtxcb)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清末状元,东台母里师范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开拓者。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母亲是东台人,他在东台先后创办母里师范、大达轮船公司,淮南泰属贫民工场、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五家盐垦公司、废灶兴垦植棉,促进东台由盐业向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转变。

张绪武,1928年3月生,高级经济师,张謇嫡孙。1950年毕业于南通学院,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纺织厂任工程师,1979年任江苏省南通纺织科研所工程师,1980年任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1983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88年11月兼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90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首席监事。第八届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首席副主席。

https://v.qq.com/x/page/m05076wjnrf.html  (视频)

1956年春,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东台县师范学校”。当年夏季,在东台城东郊陆家滩(现校址)开班建校。由短期培训速成的初师发展到正规的三年制师范,实现了东台地区师范教育史上一大飞跃,为后来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台师范在盐城地区东台师训班、盐城地区第一师范东台分校的基础上恢复办学,定名为“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与东台县(市)教师进修学校一起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省、市、县三级共管”的体制。1994年底,东台师范与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分办。1995-2002年,六年多时间,全体师生在“坚苦自立、忠实不欺”校训的鼓舞下,坚忍不拔,勤俭办学,开拓进取,学校建设突飞猛进。在江苏省师范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中,以高分获得通过。2002年2月,盐城市政府决定,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停办,移交东台市政府继续办学。在原址,东台师范学校与三中高中部合并,创办东台市第一中学。

新街人为了纪念张謇而立的雕像。面向北方,意味着向北拓荒。

张謇,至今仍被居住在新街的启海人称为“老祖宗”:一位被毛泽东称为“讲起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个人”之一的实干家;一位曾经带着一万八千名启海子弟来东台沿海开荒种地、兴办实业、荫及子孙的创业者。放大绿色优势、开启特色发展之路,张謇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屐迹处处 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了一方,也影响了全国。”对于张謇的贡献,胡适曾作如是评价。年轻时的张謇曾纠结于读书做官,但数十载苦读圣贤书,遍历科举艰辛,42岁时终于考中状元,其时对于官场已心灰意冷。辛亥革命风潮涌起,张謇曾历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等职。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并于同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899年,张謇以“奉旨行事”之名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地方乡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办纱厂——大生纱厂,1901年成立通海垦植公司,此后十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涉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行业,成为商界巨擘的张謇,是时人公认的“东南实业领袖”。1912年,张謇率队沿吕四向北考察,他发现向北沿海一带多为滩涂,土壤盐碱含量高,大多数农作物难以生长,但这恰恰符合棉花的生长条件,于是决定北延生产基地。1914年,张謇率部来到新街,在此建立大赉公司——当地人又称“六排”公司,张謇任总经理。

在新街镇新街村三组,有一处大约60亩的地块,四面环水。附近居民介绍,这里便是张謇创办的大赉公司总部遗址,现在可以看到的只剩下当年开挖的“护城河”了。新街村三组80多岁的居民沙国民回忆,在他年幼的时候,这片曾经三次遭到日本鬼子轰炸的厂区已经被毁得不成样子。他依稀记得:护城河内的围墙,正南方的南门、架设的吊桥都还在那儿。在大赉公司本部向西一里处,有一条繁华的“半片街”,所有的店铺都在路的一侧。街道依河而建,河东为东西向,长约300余米;河西为南北向,长约200余米。半片街上设有布行、染坊、百货店、车行、粮行、豆腐坊、八鲜行、木行、花行(棉花)、客栈和牙医诊所等,各类店铺达40多家。

时任大赉公司会计的王锦春过世前曾告诉后代,大赉公司注重公司员工的学习,定期分批组织员工到南通大生纱厂本部学习,了解生产加工工艺,回来后指导农民兴办家庭式生产作坊。工余时间,员工捧卷阅读、提笔凝思者屡见不鲜。当年大赉公司开垦范围南至角斜,北至陈家店(原三仓河南),划为南、中、北、元、亨、利、贞、附余八个区,角斜、李堡为南区,现周洋、丰桥一带为中区,新街、来东、东海一带为北区,方东、方塘、东兴一带为元区,建洋、陈文一带为亨区,郝苴、堤利、原弶港南部为利区,堤利以东三门闸以南为贞区,原渔舍、边防一带为附余区。

张謇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后人称为绅商,其原因是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一方面,他重民生,办教育、建公益、搞慈善,所到之处,均考虑以发展计划来筹划建立公益设施,配套生活设施。他在大赉公司成立之初,就在公司西侧和半片街之间创办大赉学校,以供百姓子女求学,不误后代发展。大赉公司建成后,张謇继续北扩基地,兴办实业,因其母为东台人氏,为纪念母亲于1919年在东台独资兴办了“母里师范”,即后来的东台师范,现在的东台市第一中学。相传其独立创办和合资创办的学校就有300多所。

因棉花耐碱忌涝,而新街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水灾频发,故大赉公司成立后,张謇即率人兴修水利。起初,以小块围垦,依有茅草的土地进行开垦,四周围堤,称之为“圩”,以防海水;以土堆增高为“墩”,为海水倒灌时逃生之用,现在的邱墩、葛墩等均以此得名。1917年农历6月17日,新街一带发生特大海潮倒灌,导致围垦地长期被淹、房屋倒塌无数,人畜丧亡很多,农民几乎颗粒无收。民间有“六月十七大潮来,多带衣服少带鞋,溜上潮墩能逃生,跑得不快命难挨”一说。张謇由此痛下决心大规模兴修水利,组织民工开挖河道、兴建闸渠。他亲力亲为,现场督查,3月未归,保证了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此后的30年间先后共开挖串场河等大小河道85公里,筑围堤30公里,修公路120公里,建涵洞八座,中小型人行桥42座,建排水闸六座。有效地控制了水灾、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

1921年,国际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张謇赖以维持开发的银行资金链发生断裂,加之他在社会事业上投注了大量的财力,公司运转出现滑坡,一度出现纱贱棉贵的情况。次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又将他倾心建造的南通水利工程摧毁。虽经数年苦苦支撑,终因资金压力和内部分歧,公司经营每况愈下。1940年至1941年间,日军对这一带进行狂轰滥炸,大赉公司总部历经三次轰炸后,终在1941年第三次轰炸中被炸毁,轰炸产生的大火借着风势,绵延三日不绝。相传大火向北延伸至方塘河河畔时天降大雨,将大火浇灭,故百姓谓之为天意。1946年,土地改革,大赉公司所有土地分给贫苦百姓。

勤勉发家 一群开垦未来的拓荒人

张謇祖箱海门直隶厅常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他在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的家乡动员启海人移民北迁,前往一望无际的海滩创业,给出的政策是:谁开垦谁耕种,免收地租。一时间,启海一带子女较多的家庭以大带小,推着独轮车,带着简单的农耕具来此垦荒。至1916年期间,共从启东、海门等地移民3500多户,计18000多人到现在的新街一带落户,新街的前身——通泰集镇由此建立。时至今日,在新街镇东海、东兴、郝苴、陈文、方东、来东、建洋等启海人聚居的村落,居民们依然保持着诸多启海人的生活风俗。他们辛勤耕耘,勤勉持家,在开创美好生活的同时,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活跃的思维模式,给新街、给东台,甚至更广区域带来深远影响。

白墙小瓦,一字排开。在方东村二组,有一处至今保存完好的“启海人家”,屋子里居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奶奶。房子虽然古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东侧的大房间里,呈丁字形摆放着两张被褥叠得整整齐齐的床铺,里边的一张是老人的,外边的一张是照应老人的大儿媳的。几位邻居指点着向记者介绍,“启海人家”俗称“连房灶”,所建房屋厨房与正房相连,堂屋前后都开着门,房间前后均有窗户,较之本地人传统的“丁头府”房屋,既宽敞又透亮。住房布局讲究长幼有序,如兄弟俩共建房间,则老大居上首(东侧),老二居下首,中间为公用的堂屋,由东向西依次为老大的房间、灶间、堂屋,老二的灶间、房间。

一方绿树环绕的池塘,一幢清雅幽静的小楼。这家的主人叫施炳和,方东村出了名的苗木大户。院子里、屋子内,纤尘不染,就连灶间的地面砖上也看不到一根草、一撮灰、一点油污。打开灶堂旁关着的铁皮小门,才发现,原来柴草都隔墙堆放着呢。在房间里稍坐片刻,施炳和与他的兄长施炳峰一前一后回到家中,其时,他们都在林子里修剪苗木。施炳峰说,算起来他们的爷爷今年都有112岁了。当年老爷子来到新街时,年仅16岁,开垦荒地,种植棉花,出了名的能干,解放前曾被扬州府表彰为“老农”。多少年来,施家人与许多启海家庭一样,烧盐、种棉花,什么赚钱做什么。两兄弟记得,小时候启海人家家户户种棉花、纺纱、织布,身上穿的衣服是自家织布裁制的,烧饭用的元麦、大麦糁子是自种自磨的,鱼、鸭蛋是自家水塘里养的,地里平时都长了丰足的大头菜、黄瓜、菜瓜等。改革开放年代,启海人开风气之先,率先调整农田种植结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薄荷长油菜,当年施家兄弟就是靠种薄荷赚的钱成了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育胡桑苗养蚕,记得当年一株小小的胡桑苗最高时能卖到六七角钱,如今远近闻名的小方柿子也是那时候引种的。近十多年来,新街苗木产业异军突起,最先做起这一行的,还是启海人。目前,方东村不到两千人口,种植苗木面积就有近1.8万亩。原来,村里人在利用本村土地种植苗木之外,还在邻近的弶港、海安东部乡镇租种了1万5千多亩苗木林地。施炳和本人种植的苗木就有100多亩,在田苗木总价超过1000万元!

遍地瓜果蔬菜,四时树木花草。如今,新街已形成四个万亩林果板块,即“万亩银杏、万亩柿子、万亩蚕桑、万亩苗木”,绿化覆盖率达36.2%。眼下,新街镇正巧用方东等村丰富的资源打造461万平方米生态苗木示范园。沿着一条曲折幽深的小径走进林木深处,一路之上,奇珍异木,争奇斗艳;仿古水桥,增添韵味。这里,除了女贞、银杏、紫薇、樱花等少数树种我们勉强能够辨认外,其他的就只能听“导游”介绍了。那硕果挂满枝头,有如盏盏灯笼的是栾树;那叶似羽毛、像镰刀的是合欢;那小枝互生,或黄绿或红褐色的是有着“植物大熊猫”美誉的红豆杉……

(感谢原东台师范学校校长崔一良先生对本专题所作的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