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它以五帝座(五帝即"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为中枢,东藩四星由南起为:东上相、东次相、东次将、东上将(即室女座γ、δ、ε与后发座42);西藩四星由南起为:西上将、西次将、西次相、西上相(即狮子座σ、ι、θ、δ)。南藩二星东为左执法(即室女座η),西为右执法(即室女座β)。太微垣所占天区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中、上两垣俨然是一个天上的小朝廷,将、相、宰、辅、尉、丞、执法等文武官职无所不有。
太微垣名称始见于唐初的《玄象诗》。
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太微左垣:共5星,后左执法增1星,东次相增1星,东次将增3星,东上将增4星。意为“太微垣的左城墙”,分别属于室女座和后发座。太微左垣共由五星组成,每颗星都由文官武将的官职命名,其东面自南至北依次为左执法、东上相、东次相、东次将、东上将。《晋书·天文志》称:太微垣的左右垣墙之星各有5颗,即上相、次相、上将、次将各有两班,分列左右。执法官也有两个,左面的称左执法,右面的称为右执法。左执法为廷尉,而右执法为御史大夫,这二者的职务是不同的。廷尉是刑狱方面的执法官。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执法、兼管文书图籍等事。左右执法在秦时是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他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上相,通常为宰相的尊称,周代时专指朝觐会同之官。次相,是指职位次一等的丞相。秦汉时的将领,分上、次二等,上将是最高职位的将军,次将为辅助领兵的将军。
三公:在三垣之中的紫微垣和太微垣都有“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官职,周代时指太师、太傅和太保,东汉时则指太尉、司徒和司空,太微垣和太微垣内都有三公星官,这是因为紫微垣与太微垣分别象征着人间的内廷与外朝,而三公是少数于两者间可自由进出又地位尊荣的官员,所以在紫微垣与太微垣内都会出现。三公由三星组成,紫薇垣三公属于猎犬座,太微垣三公属于室女座。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两相印证,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礼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
九卿:共3星,后增9星。属于室女座。《晋书·天文志》:“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内座治万事。”九卿是中国秦汉时期的主要官职,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这里是指天庭的九位高官。九卿,为中央各种行政机关的总称,相当于后世中央机关中的各个部。九卿在秦汉以前职权较重,在魏晋以后,又专设尚书,负责各个部门的行政。而九卿则退为专门掌管部内一部分事务,职权较轻。明清时的礼、户、吏、兵、刑、工所谓六部,就是秦汉时九卿演变的机构。
五诸侯:共5星,后增7星。指的是天庭的五位地方诸侯。五诸侯星官由五颗星组成,属于后发座。《史记正义》:“诸侯五星…·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伯是、五曰太史,此舞者为天子定疑议也。”《晋书·天文志》称:“九卿西五星为五诸侯。”太微垣的五诸侯为内五诸侯,在南方朱雀还有一个外五诸侯。
《史记·天官书》曰:“门内六星,诸侯。”故《天官书》所说的诸侯星的方位只指明是门内(门指端门,太微左垣的左执法和右垣的右执法亦可合称为南垣,中央的开口称为端门),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哪几颗星。所述星数也不是5颗,而是6颗。宋代以后的星图,其五诸侯是在九卿的北面。这个五诸侯,明确地说是内五诸侯,是不需回到自己的诸侯国中去的,整天陪伴天子参与国政。外五诸侯五星,在东井之北。《石氏星经》称:“五诸侯五星,在井北,近北河。”外五诸侯的任务只是治理好本诸侯国的国政,并执行中央政府颁布的统一法令。
谒者:共1星,后增2星。位于室女座。《乾象新书》称:“谒者一星在太微垣门内,左执法之北。”太微左垣的左执法和右垣的右执法亦可合称为南垣,中央的开口称为端门。在端门的门内,左执法星北边,有谒者一星。这个官职,是春秋战国时设置的,为国君掌管传达命令,负责引见臣下等事。其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天子的近臣。在古代,谒者有时由宦官充任。
太微右垣:共5星,后西次相增3星,西上将增2星。意为“太微垣的右城墙”。亦称西垣或西籓,别属于室女座和狮子座。太微右垣共由五星组成,每颗星都由文官武将的官职命名,其西面自南至北依次为右执法、西上将、西次将、西次相、西上相。太微左垣的左执法和右垣的右执法亦可合称为南垣,中央的开口称为端门。
《晋书·天文志》称:太微垣的左右垣墙之星各有5颗,其西面自南至北依次为右执法、上将、次将、次相、上相。执法官也有两个,左面的称左执法,右面的称为右执法。左执法为廷尉,而右执法为御史大夫,这二者的职务是不同的。廷尉是刑狱方面的执法官。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执法、兼管文书图籍等事。左右执法在秦时是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他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上相,通常为宰相的尊称,周代时专指朝觐会同之官。次相,是指职位次一等的丞相。秦汉时的将领,分上、次二等,上将是最高职位的将军,次将为辅助领兵的将军。
五帝座:共5星,后增3星。属于狮子座。和紫微垣的五帝内座相似,五帝座由五颗星组成,排列呈十字状,指的是天上五方之帝:即东方苍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太微垣以五帝座为中心,位于太微垣墙内的中部,它隔着内屏四星,与诸大臣列于垣墙之内,按通常的理解,五帝座为五个古帝王的座位。但天帝即上帝,他的形象只有一个,其办事的地方可以有多处,也就是说可以有多处帝座。天子在不同的地方处理不同的政事。因此这里的五帝座,实即明堂所载天子在不同季节坐在不同的厅堂里办理政事之用。一岁分为五季,每季坐在不同的厅堂,春季在东方苍帝之位,夏季在南方炎帝之位,季夏在中方黄帝之位,秋季在西方白帝之位,冬季在北方黑帝之位。普天之下,只有一个皇帝,普天之上,只有一个天帝。太微垣内的五帝座,是上帝一年四季在这五处轮流办公的地方,上帝领导和指挥着太微垣内诸大臣开展全国各地的行政活动。
《史记·天官书》称:“太微三光之廷,其内五星为五帝座。”《宋史·天文志》称:“四帝星夹黄帝座,四方各去二度。”《史记正义》:“黄帝坐一星在太微宫中,含枢纽之神, 四神夹黄帝坐,苍帝东方,灵威仰之神;赤帝南方,赤熛怒之神;白帝西方,白招矩之神; 黑帝北方,叶光纪之神,五帝并设,神灵集谋者也。”
太子:共1星。象征太子。太子这个星官只拥有一颗恒星,位于狮子座,即狮子座93。《观象玩占》称:“太子一星在幸臣西,帝座北,是天子的储君。”在太微垣内屏之内,只有五帝座、太子、从官和幸臣四个星座,其中幸臣、太子、从官皆为一星。这是天帝的近臣和亲信,故无需遮挡。太子是天子的储君,在正式接位之前,也需陪伴在天子周围,帮助处理国政,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掌握一些执掌国家大政的技能。
另外在紫微垣的北极(星官)中还有一颗太子星,位于小熊座,即北极一,或小熊座γ。有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的差别很大。首先,虽然两者都是只有一颗恒星,但太子(星官)可以看成是一个星座,而太子星则只是北极(星官)中的一颗星,即一个星座中的一颗星,两者并非同一个概念。其次,太子(星官)位于狮子座而太子星位于小熊座,太子(星官)属于太微垣而太子星在紫微垣。
幸臣:共1星。属于后发座。在内屏之内,只有五帝座、太子、从官和幸臣四个星官,其中幸臣、太子、从官皆为一星。《晋书·天文志》:“帝坐(座)东北一星曰幸臣。”在黄帝座的东北方向,幸臣为天子宠幸之臣,经常陪伴在天子周围,为天子提供各种参考意见,天子也喜欢听从幸臣的各种意见。《步天歌》中关于幸臣的记载:“幸臣太子并从官,乌列帝后从东定。”幸臣日常侍奉太子。
从官:共1星。属于狮子座。从官一星,即狮子座92。《晋书·天文志》称:“太子北一星叫从官。” 从官是跟随在天子身边处理各种具体杂务的人员。在内屏之内,只有五帝座、太子、从官和幸臣四个星官,其中幸臣、太子、从官皆为一星。
内屏:共4星,后增6星。内屏是古代诸侯宅第在大门内作为屏障的竹小墙,这里指五帝座的屏障。内屏星官由四颗星组成,属于室女座。《观象玩占》称:“内屏四星,在太微垣门中,五帝座南,靠近左执法。”天子设置内屏,与百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有利于维护帝王的尊严和安全。内屏四星就充当了这个重要作用。内屏四星的排列形状似屏风,座落在太微垣门内,五帝座之南,靠近左执法处。屏就是屏蔽遮挡之意。中国古代星官中有内屏、外屏和屏星三处。在内屏之内,只有五帝座、太子、从官和幸臣四个星座。这是天帝的近臣和亲信,故无需设立屏障,起到遮挡的作用。《晋书·天文志》:“屏四星,在端门之内,近右执法,屏所以壅蔽帝庭也。”太微左垣的左执法和右垣的右执法亦可合称为南垣,中央的开口为端门。
明堂:共3星,后增7星。在太微垣的西南垣墙外。明堂由三星组成,属于狮子座。《晋书·天文志上》:“房四星为明堂。”《步天歌》中的记载:“宫外明堂布政宫,三个灵台候云雨。”明堂为天子祭祀、庆赏、宣明政教的地方。在古代,明堂的建筑格式是很有讲究的,它象征着每个朝代的文化传统,三代时,明堂建筑格式各不相同。
灵台:共3星,后增8星。在太微垣的西南垣墙外。灵台由三星组成,属于狮子座。《晋书·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福瑞、候灾变也。”意为:灵台星三颗,位于明堂之西,神的精明叫做灵,四面方正高大的建筑叫做台,掌管观测云气物候,察看祥瑞,占候灾害变异。武密说:与司怪星的占验情况相同。
长垣:共4星,后增9星。在太微右垣墙外。长垣由四星组成,属于狮子座。《玩象玩占》称:“长垣四星向西北,在少微南。”
少微:共4星,后增8星。泛指天庭的一般官员和士大夫。还有许多没有在朝当官的隐逸之士,这4颗星,就是代表许多在野隐逸之士的。在太微垣墙外的西北方向,近虎贲星处,少微星官由四颗星组成,呈南北方向排列,属于狮子座和小狮座。《晋书·天文志》:“少微四星…第一星处士、第二星译士、第三星博士、第四星大夫。”《史记·天官书》称:“廷藩西隋星四曰少微。”《石氏赞》曰:“少微四星,逸士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封建社会,能否善于任用隐逸之士为国家服务,被看作社会是否安定的重要标志,故专门为隐士设立了一个星座,为星占家所观测和引用。
虎贲:共1星,为古代宫廷禁卫军的将领。虎贲星官由一颗星组成,属于狮子座,即狮子座72。《观象玩占》称:“虎贲一星在太微西藩之外,上相之西,下台之南。”在郞位的西面,又有虎贲一星。虎贲也是古时对勇士的称呼。《开元占经》虎贲注曰:“虎贲士,以虎皮为冠,示威猛也。”
三台:共6星,后上台增7星,中台增4星,下台增2星。亦称三能,属于大熊座,三台共6星,分上台、中台、下台,按上、中、下三台各2星顺次为大熊座ι、κ;λ、μ;ν、ξ。《步天歌》:“北门西外接三台,与垣相对无兵灾。”《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为中台……东二星曰下台。”《观星玩占》:“三台六星,两两而居,一曰三能、一曰三衡、一曰三奇、一曰天柱、一曰天阶、一曰泰阶。”可见三台的意义很复杂,简言之,是天帝上下天庭所用的天阶,但亦可以指司命、司中、司禄三个神祗,或指三公等三位高官。
三台星六颗,两两排列,从文昌星开始,排列到太微垣。一种观点认为叫天柱,是三公的职位。在人间叫三公,在天上叫三台,掌管开拓德行宣扬政令。西边靠近文昌的两颗星,叫上台,是司命,掌管寿命;接下来的两颗星叫中台,是司中,掌管宗族家室;东边的两颗星叫下台,是司禄,掌管军队:这些都是用来昭显德行堵塞邪恶的。
又认为三台是天阶,天帝踩着它用来上下。一种观点认为是泰阶,上阶的上星是天子,下星是女王;中阶的上星是诸侯三公,下星是卿大夫;下阶的上星士,是庶人:这些都是用来调和阴阳治理万物的。又认为上台的上星主管兖州、豫州,下星主管荆州、扬州;中台的上星主管梁州、雍州,下星主管冀州;下台的上星主管青州,下星主管徐州。
郎位:共15星,后增3星。在太微垣墙外的正北面。常陈由十五星组成,属于后发座。《史记·天官书》称:“太微三光之廷,复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郞位”,并称“傍一大星,将位也”。
郎将:共1星,后增2星。为中国古代武官中郎将的简称,指职掌宫禁卫军、随行护驾、协助郎中令考核选拔郎官及从官。郎将星官由一颗星组成,属于后发座。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郎将一星在郎位东北,所以为武备,今之左右中郎将。”《史记·天官书》“后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傍一大星,将位也”
常陈:共7星,后增6星。在太微垣的正北。常陈由七星组成,属于猎犬座和大熊座。《晋书·天文志》称:“常陈七星如毕状,在帝座北。天子宿卫武贲之士,以设强也。星动摇,天子自出。明则武兵用;微则兵弱。”这里的常陈就是常侍。秦汉时有中常侍,魏晋时有散骑常侍,常由宦官充任,为经常侍卫在天子左右的官。且陈字的含义,也与侍字相当。《步天歌》中关于常陈的记载:“郎将虎贲居左右,常陈郎位居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