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观梅占(年月日时占例)
辰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康节先生偶观梅,见二雀争枝坠地。先生说:“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今二雀争枝坠地,怪也。”
因占之,辰年五数,十二月十二数,十七日十七数,共三十四数,除四八三十二,得二,属兑,为上卦,加申时九数,总得四十三数,五八除四十,零得三数,为离,作下卦。
又上下总四十三数,以六除,六七除四十二,得一为零作动爻,是为泽火革。初爻变咸,互见乾巽。
断之曰:详此卦,明晚当有女子折花,园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惊坠地,遂伤其股。又兑金为体,离火克之。互中巽木,复三起离火,则克体之卦气盛。兑为少女,因知少女之受伤,而互中巽木,又逢乾金兑金克之,则巽木被伤,而巽为股,故断有伤股之应。幸变为艮土,兑金得生,知少女虽被伤,而不至凶危也。
☱ ☰ ☱
☲ ☴ ☶
原卦 互卦 变卦
占卦步骤:
1、起原卦:根据年月日时的数字来起卦,古代没有公历,根据传统的农历起卦,所用的是年支、月数、日数、时支,年月日相加除以八余数为上卦,年月日时相加除以八余数为下卦。
2、定变爻:年月日时相加除以六余数为变爻。
3、起变卦:根据变爻来阴变阳、阳变阴,而成为变卦。
4、起互卦:从原卦中抽取345爻为上卦,抽取234爻为下卦。
5、定体用:根据变爻在原卦中上下卦的位置来确定体用关系,变者为用,不变者为体。
6、解卦:根据体用关系以及取象比类的原则来分析原卦、变卦、互卦。
7、定应期:根据起卦缘由以及原卦、变卦、互卦中各卦的先后天之数来确定应期。
解卦步骤:
《梅花易数·占卜总诀》中提到解卦步骤为四步:
1、先看《周易》爻辞;
2、体用分析;
3、克应;
4、外应。
解卦说明:
1、解卦第一步骤之中运用《周易》爻辞进行解卦部分可以进行运用,也可以完全不必照搬。
“数”和“象”远远的早于辞而存在。故而,易学的基础是“数”和“象”。故而,在解卦中需要重点注意周易卦象,而不拘泥于《周易》卦、爻辞。
2、体用分析至关重要!
a、解卦的流派:
汉代易学重视卦爻的内部结构,多从乘、承、比、应、据、中、正等概念,参加六十四卦前后卦序及爻位变化解卦。此种方法一直到朱熹《周易本义》,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使用;
另一派则以《京房易传》为基础,通过纳甲进行解卦。其实质就是对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易象的综合运用,直至邵雍梅花易数明确地用“体”“用”关系进行解卦。
b、本、互、变卦的意涵
“体”为静体;“用”为动体。一动一静,通过五行生克来推断变化过程和结果。故而分为三个阶段:现状——本卦;过程——互卦;结果——变卦。
c、“体”“用”的五种关系
“体”与“用”之关系根据主动(生、克、比)和被动(被生、被克)的区别可分为五种,此五种关系在术数中被广泛应用。
在“京房易”中被称为“父母”、“子孙”、“官鬼”、“妻财”、“兄弟”;在“八字”中“父母”被称为“印星”,“子孙”被称为“食伤星”,“官鬼”被称为“官星”,“妻财”被称为“财星”,“兄弟”被称为“比劫星”。
d、“体”“用”关系的吉凶判断
五种关系中,“体”遇“用”为本身,或被生,或者主动去克都是“吉”。前两种情况是大吉,后一种是小吉。“体”遇“用”被克或者生“用”则为“凶”。前者为大凶,后者为小凶。
本例中本卦泽火革,变卦泽山咸,互卦天风姤。体卦为兑,五行属金;用卦为离,五行为火,互卦乾金和巽木,变卦为艮土。
根据“体用”吉凶以及各卦过程判断,用卦离火的下互卦巽木来生,得党有力克兑金,为大凶之象;幸而体卦兑金得乾金来扶又得变卦艮土来生,呈现大吉之象。故而此卦为“先凶后吉”。
其断辞:“兑金为体,离火克之。互中巽木,复三起离火,则克体之卦气盛。兑为少女,因知少女之受伤,而互中巽木,又逢乾金兑金克之,则巽木被伤,而巽为股,故断有伤股之应。幸变为艮土,兑金得生,知少女虽被伤,而不至凶危也。”得以解释!
然则断辞“详此卦,明晚当有女子折花,园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惊坠地,遂伤其股。”中仍存在疑问。
为何是“失惊坠地”呢?
3、外应判断
《梅花易数.占卜总诀》中第三步为“克应”,即占卜时外界的环境;第四步为占卜师本身指动静。如果将占卜过程按照“体”“用”关系来进行区分,则占卜为“体”,所有占卜以外的人、事、物都应该归于“外应”。
梅花易数长期又被称为“心易”。即可以根据占卜师的信念来进行占断。我们详细的审视这个占卜的过程。从“兆机”开始一直到解卦结束,从卦的卦象之中并没体现出从上往下“落”的象。那么,经典占例中“失惊坠地”的卦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都相信古人在写书时候的谨慎,一定会有对应的“機”。如此,我们从占卜的兆机开始,发现引发占卜的兆机是“二雀争枝争枝坠地”。详审其象,则发觉“争枝”就有“追逐”之象;“坠地”则有“下落”之象。因此,兆机本身也是外应中非常重要。
4、应期判断
邵雍如何知道是“明晚”呢?这个应期是根据原卦来的,原卦中兑为2,离为3,火克金,应期是3-2=1,也就是一天之内的事了。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提示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