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梅花易数 » 正文

师法造化的意思(看一个人的造化的意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7  来源:像是旧套路  作者:像是旧套路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大家国庆好。上回说了一回《西游记》。本来想趁着热乎气,再说说《西游记》的版本源流问题。不过大家也知道,我懒嘛——何况这个

大家国庆好。

上回说了一回《西游记》。本来想趁着热乎气,再说说《西游记》的版本源流问题。不过大家也知道,我懒嘛——何况这个过程本身也很复杂,花的时间一定不少。

算了,还是不写了。

但可以推荐大家去搜两篇文章。

一篇叫你以为的《西游记》就是真的《西游记》?

另一篇叫王剑:现代版本的《西游记》怎么来的,又为何比古籍版至少多24万字

由于挂不了链接,大家就自己去找吧——这两篇文章,已经把《西游记》的源流问题说的相当通俗易懂了。当然,如果你还想挑战自己,看更复杂的内容,还可以看郑振铎先生的《西游记的演化》。

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不管《西游记》是谁写的,但这本书,就是把很多种西游故事、杂剧等等,找到一起,再加上一批原创内容,最终“攒”起来的

其实,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提到,《西游记》“三调芭蕉扇”这一段,是作者把《西游记杂剧》和《华光传》里的情节,配到了《西游记传》的故事里。“牛魔王”,本来只有一个名字,但在后来的《西游记》里,情节就丰富了很多。

就这样修修补补,最终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86万字版本《西游记》,其实是现代人以“世德堂本”为底本,补进其他版本的《西游记》内容,再加上清代五六种刻本及“李评本”,最后综合成的。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用十几个“盗版《西游记》”版本,综合成了一部我们认为的合理的正版

历史上,就压根儿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正版西游记”。

所以,如果再有朋友想谈“吴承恩的想法”、“佛道之争”、“西游记里的大秘密”、“西游记写作水平有多高”之类的——您不妨先看看,您抱着的是不是通行本《西游记》?如果是,还是免谈吧。

不过,还是那句话,就算这样,《西游记》也依然光辉伟大。这本书里,仍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比如《西游记》第一回开头的“造化会元功”。

“欲知造化会元功”这一段——包括“诗曰”,包括那一大段“盖闻天地之数...”,早就有人察觉到,可能是某个版本的定稿人自己“硬加”的——也就是攒了一堆西游故事素材后,自己加上去的一个“帽子”。明末清初的黄周星在评论《西游记》的时候就说:“起得直如此冠冕,竟似一篇大文字论冒,从来小说中有此否?

“论冒”,是古代写小说或者话本“开宗明义”的一种写法,相当于今天写ppt,前面总要有写个“大帽子”,说几句“项目背景”之类的屁话。如果挪到八股文里,就叫“破题”。

这首诗,这段话,其主旨都来自宋朝大儒邵雍。

关于邵雍是谁,干过些什么,就不细说了,您要是不知道,上网查查。

邵雍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里。他有一篇很牛的《渔樵问对》,在《西游记》里也引用了,就在第九回。

他提出的“造化会元”,其实是一个时间系统

由于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月有30天,而一年有12个月...于是这么推下去,那么下一次换算就应该乘以30,对吧?而要无限推展下去呢?于是邵雍给出了这样一个换算方式:

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

也就是——

1Ⅹ12=12;12Ⅹ30=360;360Ⅹ12=4320;4320Ⅹ30=129600

直白点说,就是“12”和“30”两个数来回交替乘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12和30来回乘,并不是邵雍想法最牛的地方。他最牛的地方,是这个时间系统可以无限细分,又可以无限扩大。

比如,如果我计算“以会为基底的一元是多少”时,就是12Ⅹ12=144。而当你观察的对象只有一年时,你也可以从年初到年尾,细分出只有一年的“元运会世”来。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总之,这就是一个“时间套娃”,或者说是时间齿轮,让我想起了《夺宝奇兵5》里阿基米德发明的“安提基特拉装置”

基于这个理论,邵雍在他的《皇极经世》里,列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表,从“经元之甲一”,一直列到“皇太子崇训嗣位”——崇训,也就是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

而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您就能联想到,这个时间表里的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跟《资治通鉴》的表达方式很像,类似“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这种。其实邵雍和司马光是好朋友,《皇极经世》在纪年、历史方面的内容,是和司马光交换过意见的。

这个时间表背后的思想,则出现在《皇极经世》里的《观物篇》。

《观物篇》一开始,邵雍就阐述了他这一套理论的根基——“可尽”——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也。天之大,阴阳之矣;地之大,刚柔之矣。阴阳而四时成焉;刚柔而四维成焉。”

后面原文一大堆,就不抄了,反正目测《观物篇》里,邵雍提到“尽”字达到60多次(没仔细数)。

邵雍认为,天地、阴阳、万物、刚柔,都是可“尽”的——换句话说,如果认为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世间万物,都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话,那么这个“总数”,就应该是可“尽”的。

你可以这么理解——宇宙万物,如果全部打散成一个个数,并最终汇成一个无比巨大的数——那么这个数虽然大到不可思议,却是可以被除尽的,用某个特殊的数去除它,是不会出现余数的。

这个“特殊的数”是什么呢?邵雍认为就是“道”。他写道: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断地穷尽“理”和“性”,就可以知道最终的“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是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于是,邵雍的整个体系,就建立在这个“可穷尽”的基础上,他写:“道之道之于天矣,天之道之于地矣,天地之道之于万物矣,天地万物之道之于人矣。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然后能尽民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研究“道”的规律研究到最后,无非就是天;天的规律研究到穷尽,无非就是万物;万物的规律研究到最后,无非就是“人”——如果说宇宙是一棵大树,那么“人”就是上面的一片小叶子,但叶子的形状,却能反映出整棵大树的形状,所以看到一片叶子,就知道整棵大树的长相。

同理,把“人的规律”研究透了、穷尽了,也就能看出整个宇宙的道理和规律。因为宇宙的规律,最终都可以反映到具体的人类社会上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理论,邵雍是不可能有条件通过实验去观测的,他说的129600年,谁也活不了那么大岁数,不可能去见证这么大规模的时间轮转。邵雍的观点,全部来自于逻辑推导——这是一种完全存在于思想者大脑里——或者说“心”里的推理过程。又因为人是“物之至者也”,而人的具体行事,都是由“心”而生的,即“以心代天意

”,所以观察人心,就等于观察了宇宙、观察了时空。

至此,邵雍完成了一个纯粹逻辑上的闭环,解释了世间万物的全部规律。所以你说这是什么?这其实是宇宙学。

尽管是“唯心主义”,但唯心主义不代表逻辑就不能自洽。

而如果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这一套宏大的思想体系,却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脚。为什么“人”就是“穷尽天道的结果”?为什么“宇宙就是可穷尽的?”所有这些逻辑推导的前提,都没有实验证据,对吧?而没有证据,就意味着这些前提是不一定成立的。

但问题是,这是站在今天的人立场上套古人。

邵雍已经是一千年前的古人了,他肯定不知道怎么去观测宇宙红移之类的东西,你非要他拿出观测数据,搞实验科学,的确也不可能。

所以,邵雍在那样一个年代,能仅靠逻辑推演,就自己打造出这样一套至少完善可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很了不起的。要知道,就算到了现代,我们对于大尺度的时间空间规律推导,其本质也还是猜测。就如霍金老先生,他和邵雍一样,也力图建立一套完美的解释宇宙的公式和理论。

但他的学说,说到头也仍然是推论。因为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他的黑洞理论在他有生之年,也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座诺贝尔奖。

不过,邵雍这套思想体系,我也就先写到这儿了——没个十几万字,根本说不清楚。尤其是将天道变化通过数学方式演化成先天卦图那个过程,复杂的一批。

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这个理论跟《西游记》有什么关系?这一段到底是不是硬加上去的呢?如果是,又想说明什么呢?

按照邵雍的这一整套逻辑,既然整个宇宙——包括时间、空间,都是可“尽”的,那么就一定有“规律”可循。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向前推测发生过什么事,向后预测会发生什么事。这样一来,岂不是就可以趋利避祸?也就是《西游记》一开始提到的“释厄”了。

有人可能觉得这种推理预测很神奇,邵雍也的确将这套理论与先天八卦结合了起来,据说还发明了梅花易数。

不过实际上,这种推测并不完全是玄学,有些时候也真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因为如果换到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你只要仔细观察规律,你也可以预测出来。

比如说,你看见今天是周末,或者是节假日,你就大概能推断出来,现在高速上的交通可能有点不通畅,对吧?

然后你走出写字楼,看到路边有三个以上的人在等出租车,于是你就算不看地图软件,你也可以知道如果你打车,并且还可能经过高速,那也许就根本打不着,就算你打着了,也可能在路上堵到冒烟——于是你就不去打车了,换乘城铁什么的,反而更快了——这不就是“释厄”吗?

更复杂的情况,无非就是要考虑的前提条件更多一点而已。比如炒股,如果你从宏观经济到每一个股民的心理,能全部掌握,那你岂不是无往而不胜?但这个复杂程度,就不是刚才那个例子能比的了,你很难知道全部的信息。就算你知道,“你知道了全部信息”这一点,本身也就成了整个博弈过程中的一个新变数,可能导致整个逻辑链条变化的连锁反应,于是你也就很难预测股票的涨跌。

至于《西游记》里开篇的“诗曰”,还有后面这一大段,至少当年《西游记杂剧》之类的作品里肯定没有。所以这一定是后来某个版本《西游记》的定稿者,在创作过程中,才把这段加了上去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在世德堂本“人生于寅”这句之后,一下子就跳到了“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中间没有再深入阐述“会元经世”理论跟即将要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而这些作者,或者说“作者们”,在糅合《杂剧》、《传》和其他材料的过程中,之所以留下了现在大家更熟知的内容,而摒弃掉了很多早期版本里的内容,其逻辑,也很可能就是为了从全书结构上,证明邵雍的这套“会元经世”理论。

“世德堂本”把100回书分成二十个部分,每部分为一卷,每卷包含五回书,每一卷,都起了一个字的卷名,比如“月字卷”、“之字卷”等等,卷名连起来就是——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这是邵雍写的《清夜吟》。那么这书里到底有什么“清意味”呢?《西游记》作者想表达的这种“清意味”,真的是正宗的邵雍学说么?还是仅仅脱胎于邵雍的学说,而完全另起炉灶的新东西呢?或者根本就跟邵雍学说没有几毛钱关系,只是把康节先生拿来做个幌子呢?

所以你看,《西游记》这本书有多少可研究的东西啊。这不比研究“孙悟空到底是好看还是丑”、“天庭和佛界怎么争香火”、“唐僧为什么不承认白龙马是自己徒弟”之类无聊的东西有意思多了?你觉得《西游记》身为堂堂的明朝四大奇书之一,就为了告诉你师徒四人如何拿到“正经天庭编制”,从而暗示你“怎么实现人生逆袭”这种浅薄的事吗?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