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慧言史说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在鸿篇巨制的历史卷轴上,不乏启明星般的天才人物。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流着不同的血液,却都做出了一番非凡成就,青史留名。
英国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改写人类认知。
德国的爱因斯坦远走他乡,打开了物理的大门。
天才的力量远非常人能及,哪怕是1%的灵感也足以撼动世界。
那么,中国的天才是谁呢?他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一、三位天才的非凡成就
近年来,国际上常有唱衰中国的声音,甚至有不少国人也对西方国家有着独特的“偏见”,愣是觉得西方群英荟萃。
可我们又差到哪里去呢?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何尝不是人杰地灵?
前有大兴儒家学说的老子,后有预言千年国运,占卜算卦的袁天罡,皆是500年不出世的天才。
当代,更是有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国家元勋坐镇,“一人可抵一个师”的钱学森当得起“天才”称号。
相较于童年生活不易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出生在清末民初的钱学森很是幸福。
优渥的家境,开明的父母,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钱学森小小年纪便有着一颗振兴家国的雄心。
十几岁时,钱学森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得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机械工程专业深入探索和钻研。
1935年,年轻的钱学森怀揣着一颗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前往美国求学。
随着轮船逐渐驶离岸边,他与故乡的波澜被彻底分隔开来。
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学院,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孕育出了众多学术大拿。
在这偌大学府的庇护下,钱学森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见识到了广阔的新天地。
然而,求学之路注定与“顺遂”二字无缘,对漂泊异国的外乡人更是如此。语言上的不通和环境上的不适让钱学森深感疲惫,心力交瘁。
就在这个时候,他碰到了自己一辈子的贵人——学术泰斗卡门。
或许是天命如此,又或许是缘分使然,卡门对这个东方小子很是看好,有意朝着继承人的方向培养。
钱学森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撑起了门面,28岁便成为了美国NASA旗下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第一人,助力美国开发出了第一枚弹道导弹。
相似的年纪,牛顿也已经攀上了学界巅峰,俨然是前途不可估量的科学天才。只是,他的求学经历远比钱学森要艰苦。
从12岁起,一直到17岁,牛顿都在离家不远的中学学习。
到了19岁这年,他的继父去世,家中没有了收入来源,母亲只能让他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可他的舅舅实在不忍心他埋没天分,便出钱赞助他学习。尽管进入了剑桥大学,金钱上的匮乏还是让牛顿十分被动。
1665年,一场鼠疫席卷了伦敦。
为了躲避这场无妄之灾,牛顿只好离校返乡,殊不知,他自以为灰暗的日子会给他带来无尽的荣耀。
宅在家的日子里,牛顿遇到了那颗改变世界物理学的苹果,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更为惊人的是,他还发现了光色的秘密,创立了“微粒说”,一举夺得了教授学位,名震天下。
与钱学森和牛顿相比,爱因斯坦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他从小就是人们口中的“笨孩子”,就连亲生父母也多次怀疑他智力有问题。
爱因斯坦的怪异行为一直持续到读书时期,他的理科成绩非常漂亮,偏偏文科一点都上不得台面。
可这并不妨碍奇才的成长。
1905年,前一秒还在摸鱼的爱因斯坦,后一秒就接连发布了四篇论文,其中便包括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晦涩难懂的相对论一出世,就打破了牛顿建立起的传统力学学说。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挑战权威堪比惊世骇俗之举,爱因斯坦却毫不在意。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现如今,无论是太阳能发电、电脑工作还是全球定位系统,都离不开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天才就这样被联系在了一起。
倘若说前期的辉煌在某种程度上颇为相像,可他们后来的发展完全是八竿子都打不着。
二、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1950年,新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远在美国的钱学森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有了回国的念头。
彼时,他已位列美军上将,可随意出入五角大楼,地位举足轻重。
更何况,特殊时期国际关系复杂,冷战阴云密布,深感不安的美国政府怎么可能愿意把这块“香饽饽”还给中国?
不出意外地,钱学森被扣了下来。
为了阻止他进一步行动,美国政府索性将他拘禁起来,进行了长达15天的虐待。
对于钱学森来说,家国永远高于一切,无论是囚牢禁锢还是肉体折磨,他都不会妥协。
终于,1955年,钱学森成功挣脱了牢笼,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一头扎进了航天领域的建设中。
他将毕生精力都投注在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上。
与此同时,他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引进了系统科学领域的新研究,提出了基础理论系统,开创了“思维科学”的时代。
反观牛顿和爱因斯坦就有些不够看了。
30岁之后,完成了万有引力构建的牛顿深陷在炼金术的迷局里,对所罗门神殿的力量百般求索。
一代科学巨匠整日想着如何追求永恒,看似光芒四射的表面,背后却隐藏着神秘莫测的失落岁月。
50岁之后,牛顿因用脑过度导致精神失常,终身未娶,令人唏嘘。
而爱因斯坦的晚年却被打上了各种标签,成了美国的敌人,饱受指责与迫害。
身为犹太人,他亲眼目睹了疯狂纳粹党的崛起,在失去德国国籍后,爱因斯坦帮助美国在原子能研究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
可当广岛、长崎被相继炸毁后,他才明白,自己的言论竟成了残害人民的元凶。
矛盾和痛苦的交织下,他内心深受谴责,加入到了反核运动之中,明摆着和美国作对。
总结:
三位天才年少成名,虽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生活态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对国家乃至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只不过,历史的发展难免会存在戏剧性的巧合。
牛顿沉迷点石成金,究竟是堕落还是一种新的探索?爱因斯坦造福了世界,却间接性地导致了战争。
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为了家国大义,而毅然放弃丰厚报酬和优渥生活的钱学森。
参考资料:
1、眷眷赤子心——钱学森回国经历——《党史纵横》 2001年第11期42-42,共1页
2、谁毁了牛顿的后半生?——《学习之友》 2009年第5期22-23,共2页
3、光耀科史 爱因斯坦成就回顾——《国外科技动态》 2004年第11期25-28,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