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是北大国发院智库及黄益平教授带队的课题团队持续助力我国平台经济更好发展的系列实践之一。早在2021年6月,北大国发院就组建近20位学者的“平台经济创新与治理”课题组,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基础上,课题组先后推出系列直播“平台经济十二讲”、系列专栏“承泽观察•平台经济40评”,以及《平台经济:创新、治理与繁荣》课题报告。
论坛全天共进行四个专场,上午和下午各两场。为方便更多人重温或补看,我们特将各专场的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视频做了完整剪辑,自前日起陆续呈现。
本文为下午第三场“平台经济的大数据分析、算法与治理”专题的全部演讲与圆桌对话视频剪辑。
北大国发院金融学助理教授胡佳胤主持本场活动,5位分享嘉宾依次是北大国发院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张俊妮,北大国发院政治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席天扬,北大法学院法学教授杨明,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兼博导张凌寒。
沈艳老师围绕“平台数据治理三问”分享研究成果,系统解答“数据生产要素如何流通?”“数据决策: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如何互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周全?”三大问题。基于国内法律规定并参照国际模式,沈艳提出,数据交易应重培育基于数据价值的数据服务交易,谨慎推进基于明确数据权属的原始数据交易;建议推动公共数据共享、推行分级分类数据拍照或许可证。针对算法歧视、隐私安全等现实问题,平台治理的大方向是在保护消费者和其他数据主体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创新、保持国际竞争力,主要监管原则是加强平台两端信息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当然,调动平台自治、尝试创新实践也尤为重要。
沈艳教授演讲视频
张俊妮老师的分享主题是“算法向善:社会效益是更大的经济效益”。从算法角度看,平台企业链接利益相关方离不开算法,尽管算法本身基于技术,并没有价值取向,但是设计算法的人、算法呈现的效果都包含价值取向,个体也很难抵御算法给出的推荐或决策。因此,国际上围绕算法的可信度有很多争论,质疑平台基于算法给出的决定。张俊妮以YouTube为例指出,算法优化的关键目标,是平台企业要平衡自身与各相关方利益,要以被更多人深度、持续需要为追求。
张俊妮副教授演讲视频
席天扬老师主讲“大数据对于国家治理的挑战”。相关平台自2000年以来的数据监测显示,基于大数据或数字技术的国家治理,热度持续走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从人格化的管理体系,转变为非人格化的管理体系,从依靠人的治理转变为依靠数据的治理。转变带来的好处在精准扶贫、疫情防控健康码等实践中优势尽显,但是挑战和矛盾也越发突出,诸如纠错成本高,形成数字化鸿沟,暗藏系统稳定风险等。席天扬最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数据采集需要企业和政府两重防火墙;二是公共治理导入私人数据不应该成为默认权力;三是政府部门也需要数据或算法审计,以保证合法、透明并能承担问责和做出回应。
席天扬副教授演讲视频
杨明老师基于法律专业背景,从三方面解读“算法时代的平台治理”:一是算法时代技术进化引发经济进化;二是社会治理呈现平台化趋势;三是平台治理必须内部自治与外部规制两手抓。具体而言,比如技术引发经济进化:算法时代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信息过载,算法同时还引发社会结构改变,包括重构人与物的交互关系,既可能提高交互概率,也可能存在有意隔离。这都导致平台企业一方面不断升级信息匹配效率,另一方面努力固化既有信息生态系统,常用做法就是将算法嵌入商业模式。
杨明教授演讲视频
张凌寒老师聚焦“中国平台算法治理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她指出,算法之所以成为平台治理的一个核心抓手,主要在于它作为生产工具能决定数据的匹配、计算、流通等。正是基于算法的这些功能,平台同时扮演三重角色:一是数据生产要素的提炼和加工者,二是数字经济交易的多边市场,三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为了规避强监管,平台会在三个角色中来回转换,也因此,算法成为全球政府监管的重点之一。将中国与欧美的算法治理实践对比,张凌寒表示,当前国内算法监管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实践分步骤在推进,算法监管和治理制度也存在普遍难题。
张凌寒教授演讲视频
圆桌对话环节,胡佳胤老师邀请5位分享嘉宾上台,就算法审计及其透明和公平、平台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平台处理纠纷的规则、监管部门的首要工作、算法的最严峻挑战等热点与难点话题,深入交流和讨论。
圆桌对话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