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辞卜骨
所处年代:商代后期
出土地点:安阳市殷墟小屯南地
馆藏单位:河南博物院
□本报记者 温小娟
“一片甲骨惊天下”。12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揭开了商王朝尘封3000多年的层层迷雾,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是占卜的记录,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占卜,包括祀神祭祖、方域管理、天象变幻、畜牧田猎、生育分娩、婚姻嫁娶等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也是研究商代社会极其珍贵的资料。”4月4日,河南博物院讲解员王思明向观众娓娓道来甲骨占卜背后的故事。
她介绍,根据研究,一条完整的卜辞记载主要分四部分:序辞,占卜的时间与贞人的名字;命辞,记载卜问的事情;占辞,商王根据卜兆所作的预言;验辞,记录应验的结果。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甲骨文四部分卜辞书写格式,开创了中国记事性文章的撰写方式。
河南博物院夏商时期展厅中展出有一件商代后期的刻辞卜骨,1973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小屯南地。这件刻辞卜骨完整记录了一起“天气预报”事件。王思明向观众详细地解析了刻在这件卜骨上的“密码”,她说,这是当时一次天气的占卜,卜骨上面刻有“甲啓”二字,它所记录的是癸卯这一天占卜“甲”这一天是否会下雨。啓,在甲骨文当中就是一个人的手推开了一扇门,在这里是晴天的意思,那么它的占辞是不啓,也就是说不会是晴天,它的验辞是终夕雨,到了傍晚还是一直在下雨,也就是说这次占卜的结果还是很准的。
“刻辞卜骨”一旁,许多小朋友围着一台机器设备用手指敲敲点点玩起了甲骨文“翻牌”互动游戏:“这是一颗爱心的形状,应该是心字。”“这个很明显是水滴形状,肯定是水字……”
殷商时期,占卜用的骨料主要为龟甲和牛肩胛骨,事前要经过整理加工,被称为“整治”,即占卜用的骨料要经过削锯、刮磨、凿钻制作等工序,使之成为占卜所需的版式。不少观众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些骨片埋在地下3000多年没有腐烂呢?用甲骨占卜是依据什么来判断事情的吉凶呢?专家认为,甲骨片埋在地下,缺少氧气,无法被细菌分解,然后经历数千年和地下的沉积物一起慢慢地石化。另外,商人在整治甲骨片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程序——脱脂,也就是将油脂从骨片中脱离榨干,这样就能保证甲骨干燥不会腐烂。在占卜过程中,骨片经过背面受热正面会出现裂纹,商王是看裂纹的走向来判定吉凶,但是纹路怎么走是吉、怎么走是凶,专家还没有摸索到确切的规律,但能确定的是正面纹路的走向和它背面的钻凿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