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命理常识 » 易经基础 » 正文

《易经》基础知识-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26  浏览次数:100
核心提示:《易经》基础知识-2甲乙东方木 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 壬癸北方水亥子北方水 寅卯东方木 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 辰
《易经》基础知识-2

甲乙东方木     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土

庚辛西方金     壬癸北方水

亥子北方水     寅卯东方木    巳午南方火

申酉西方金     辰戌丑未中央土     

9、六十花甲表

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组成六十位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一、易经文化

     历史上许多帝王为确保社会统治的安定性和稳固性,除了自身及周围的文武大臣纷纷求助《易经》,并以《易经》为治理天下的学问之外,甚至连朝代名称及帝王的年号也求助于《易经》。如蒙古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族官僚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根据《易经》的《乾、彖》中“大哉乾元”的含义取意。又如明朝的“明”字取自《易经》中《乾、彖》“大明终

始”之义。大明为日,而日又是宇宙间主宰光明之物,日月如天,故取朝代名为“大明”。

      除了朝代的命名,我国及其他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帝王们还普遍采用《易经》起年号,如:汉武帝刘彻,在他即位的第一年 ( 公元前 140 年 ) 称为建元之年。西晋司马炎在公元 275 年取年号为“咸宁”,这是根据《易经》取自《乾、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隋炀帝杨广在公元 605 年取年号为“大业”,则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 627 年取年号为“贞观”,即是历史上称为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贞观”两字取自《易经 · 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两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规律就是 “ 正 ” 。所以宋朝朱熹解释这句话时说: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其实质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们只要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大自然谐调发展就能成功。

      唐高宗李治在公元 670 年取年号为“咸亨”,则取自《易经》的《坤 · 彖》:含弘广大,晶物咸亨。这里的“咸”是皆、都、感受之意。“亨”是美的含义。连起来就是“皆美”、“都是美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不胜举。您只要认真读熟《易经》后,翻开史册就明白。 其实,

《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源流,也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根基。

     就以地处弹丸之地的小岛国日本为例,近代能以富强的经济地位,雄踞东方,并且能以举世瞩目的民族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自强,其中全赖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奠定了国家民族走向富强的基点。而“明治” (1868 年 --1912 年 ) 这一年号,也取自于中国《易经》的《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 ( 向 ) 明而治。所以在日本明治期间,全国上下掀起学易高潮,甚至

提出有名的“不知《易》者,不能人阁”的组阁原则。

     此外,日本的年号“大正” (1912 年 --1926 年 ) ,也是取自《易经》的《无妄、彖》: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年号,又是取自于中国的《书经 · 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除了日本外,众所诸知的南韩以太极图为国徽。越南的民间用易已是普遍现象。

   由此可知,中国《易经》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影响着整个东方文化。

二、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传承易经文化

    第二届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涪陵召开,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等地)的近200名易学专家和易经爱好者聚集涪陵,提交近百余篇易学理论与应用的研讨文章在大会上交流,这是继2002年第五回世界易经大会在涪陵召开后的又一次盛会。会议的成功召开必然推动易经研究向积极的、健康的、科学的方向发展,对弘扬易理文化将发挥良好的作用,就这个角度而言,

会议的成功召开是富有成效的,值得庆贺的。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群经之首。古往今来,众多的先贤圣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易经进行了研究和诠释,推出了篇轶浩繁的研究成果,为易理文化在华夏大地的弘扬与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的杰出人物是北宋的理学大师程颐。程颐公元1097年贬谪涪陵,在涪陵的“点易洞”完成了他的宏扁巨制《程子易传》,为程朱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了这个原因,宋以来,历代易学、理学大师住足涪陵,拜谒一代宗师,传承易理文化;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世界易经大会和今天召开的全国范围的“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才在涪陵召开,众多的易理文化的专家学者不但提交了质量上乘的学术理论文章,而且以虔诚的心拜谒程老夫子,感悟程老夫子,为易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出自己的心智,

这是令人敬佩的。

        易经是先民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在谈不上有科学技术的商周时代,以周文王为代表的智者,潜心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渐次地总结出客观事物运行的一般法则,并用卦辞这特定的符号加以周密地组合,反复验证修改使某一卦辞能够比较准确的代表某一事物的吉凶、利弊,以及该事物的基本走势,从而收到趋利避害的效果。这样,对事物发展规律性认识和把握的易经便应运而生。逾数千年时空,易经及其卦辞组合结构基本未变,而其实际应用价值却相对稳靠适用,这是我们的祖先对后人了不起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易经是有丰富科学内涵的典藉。易经之所以被尊为群经之首,正是基于其科学性上。其他的经史典藉固然有丰富博大的内涵,但它的作用只局限在教化上,即强调人们如何内修,如何做到修身治国平天下,而对于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顺应自然,如何力所能及的改造自然却基本未涉及。应该说,古人们是客观的、明智的,他们看到经史子集与易经的差别,便自觉

地推崇易经为群经之首。

       易经以其科学性奠定了她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首要位置。那么,易经的科学性是如何表现的呢?这突出地体现在其通天地的功用上。通天通地即通自然。对天的喜怒哀乐,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易经里当然有相应的表述,但更重要的是从天体这自然现象中感悟到,人要象天体一样,永远向前走,永远自强不息。更可贵的是,古人从男人在社会、在国家事务及家族兴衰中的中坚和支撑作用,悟到男人必须象天体一样,健行不止,勇敢地担负起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强盛家族的责任。同时,古人对大地的认识也相当深刻,他们从大地承受万事万物的品质中感悟到女人的作用。母系社会以后,女人便成了家庭的象征,这是因为男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主心骨,要谋生、要争战。男人们外出了,女人豪无推卸地肩负起家庭和社会安定与兴盛的责任,譬如生育子女,赡养老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生活重压,乃至失去主心骨的男人所带来的伤痛。在所有困苦面前,女人都面对了、承受了。这种品性与大地有多么相似,难怪易经把女人比着大地,象大地那样无怨无悔,承载着一切。天地乾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易经的主旨,是易经的精华所在。我们研究易经,弘扬易经文化,这一点是必须牢记和践行的。

        易经的科学性需要我们以科学精神去研究她,丰富她,同样,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应用她。勿容诲言,易经具有预测祸福吉凶的功能,不论易学专家和应用者,都必须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为前提,否则,其研究将会误入歧途,其应用将会害人害已,最终为人们所

痛恶,为社会所不容。

       易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却寥寥数千言,实际应用的易经卦辞组合结构明了而不繁杂,但其内涵包容却宽广而深遂。参悟易经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卦辞,则因人而易。因此,研究易经不但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正确的研究及应用方法,而且需要很高悟性和理解能力,这即是说易经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卦辞结构符号因对象不同,而悟到和接受到的信息是有差异的,有的甚至大相庭径。如何才能悟到真谛,如何才能接到正确的信息,别无他法,只有坚持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充实和提高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才能有所收获。大凡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去学习易经,去理解和应用易经卦辞组合结构的某一个符号所包含和预示事物的信息的学者和爱好者,一般说来,是有所建树的,是为人们所认同的。大凡不学无术,不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为何物却打着易经的幌子,胡说八道,骗人害人的,则为人所不齿,为社会所排斥。两者相比,我们当然欢迎前者,反对后者,可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研究易经,不但弘扬了国之瑰宝的易经文化,而且与自己的名誉、事业及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研究和弘扬易经文化。

    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之所以在涪陵召开,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等地的近200位易学专家及爱好者聚集涪陵,研究易经,崇信文明,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时下盛行的带观光性质的走走看看。是什么原因促使人数众多的易经研讨会在涪陵一次数次的召开呢?主要是易学经典《程子易传》完成于涪陵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作为易学在唐宋时期渊源的涪陵,海内外的易学学人是心所向之的,对程颐老夫子崇敬之情是与日俱增的,进而促使他们必到涪陵拜谒参悟易学先师。这是其一,其二,自宋以后,涪陵作为《程子易传》的渊源和发祥之所在,吸引着历代易理学人住足涪陵,而涪陵本土学人受这种文化氛围的薰陶和感染,读圣贤书,治经世学者层出不穷。于是,在涪陵有悠久历史的北山书院座落于程子点易洞侧旁。明清以降,涪州学人人才辈出,形成在四川声望日著的“涪陵学派”。在那时涪陵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文化却先声夺人,形成学派,翘首巴蜀,说明涪陵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丰厚的,文化品位是较高的。今天,众多的易学专家,爱好者齐聚于涪陵研究易理文化,弘扬易理文化,对丰富涪陵的文化内涵,对提高涪陵的文化品味,扩大涪陵的文化影响力,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易经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易经》简介

1、《易经》的基本内容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 · 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 ·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

代的意思。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

      有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有说:“易 ,飞鸟形象也。”

      有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取其变化之义。”

      清代陈则震著《周易浅述》,将“易”的定义归之为二:

       一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二曰: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无论何种解释,都是讲阴阳两种能量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万物,这是《周易》的根本。

到了西汉,儒家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

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经过历代的演变,《周易》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分为《经》、《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各有卦辞,爻辞,为占卜之用。六十四卦,是以六个一组的“—”与“- -”构成的。“—”象征阳、刚;“- -”象征阴、柔。因此,“—”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用奇数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数九表示,又称为“九”。

       “- -”用偶数二、四、六、八、十中的六表示,又称作“六”。

       “卦”由下而上构成,最下方的称为“初”,依次而上,称为“二”“三”“四”“五”,最上面的称为“上”。

     在六十四的后面,是“卦辞”,是解说全卦的,亦称“彖辞” 。彖是兽名,有利齿。卦辞是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时,推演六十四卦做出的解说。《史记 · 自序》:“西伯(周文王未称王时的爵位)囚羑里,演周易。”

       卦辞后面是爻辞,是解说六爻中的每一爻的。关于爻辞的作者,纷说不一,的说是周文王所作,也有人说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所作。

       《彖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字共十篇,为孔子所作,也称为“十翼”。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经》。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史记 · 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喜易,序 、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彖传》 是卦辞的解释,从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

    《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

    《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蕴含的哲学著作。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详细解说。

    《说卦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说明八卦的现象。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卦为一组,用一句话解释。

       以上便成为《易经》的全部内容。

四、易经的基本作用

2、《易经》的基本作用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用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规律。

     阳是以“一”来代表,而以“––”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规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致的,这就是,人类遵循宇宙的法则,称作“天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阴阳论就是在阐明这一规律,也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而是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为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

地球、太阳,或在亿万年后会消灭;但大宇宙中必会有新的星球、星系诞生成长。大宇宙本身无始无终,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正是《易经》所阐明的中心思想。以人来看,形体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思维活动却能将无穷尽的大宇宙包摄无限;因而《易经》“广大悉备”。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括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和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大阳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的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都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述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存在的价值。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法则,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能。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君王象天一样绝对的尊严,臣像地一般绝对的卑下柔顺,这是《易经》阐明的君臣关系。

   国家、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础为夫妇。《易经》并非仅仅主张男尊女卑说,而是要男女夫妇,各自发挥本身的物质,尽各自的本分。当家庭发生混乱时,应当尊重父子的亲情,但并非家长就可以滥施横暴。先正家然后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础。《易经》的思想,是家族主义、国家主义,进而是致力于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为“内”,朋友则是“外”,这是人类最亲近的,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往往因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舍?如何临机应变,则在于人,成则在于自我勉励,败则在于天,这要看机会与际遇如何了。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了。

    《易经》的原理,不仅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关键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包括姓名学在内的各种预测学,都是在《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姓名学理论体系中,处处运用着阴阳五行学说。用其来说明人类生命的先天五行结构,生命质量及生命运动的变化规律,并科学运用姓名学来改善人类生命的质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黑ICP备15007495号
 
网站首页 | 牡丹江漆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黑ICP备15007495号